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漂遊記/「無硬幣」\杜 若

時間:2021-01-19 04:24:13來源:大公報

  上周末,當一口氣用掉了零錢包裏的三十五元硬幣,零錢包倏地變輕時,我感到了極大的滿足。

  我買了一排雞蛋,四個番茄,從口袋中掏出一大把硬幣,放在街市攤檔的枱面上。攤販那聲「慢慢數,唔使急」中,或許也有着同我每次收到硬幣時類似的無奈吧。

  自從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電子支付方式普及內地大江南北後,硬幣就很少出現在內地人們的視野中了。不論是在路邊的街頭小店、夜市攤檔,甚至是開着拖拉機的賣西瓜小販處,都能看到兩個顯眼的支付二維碼。或許是香港的八達通過於便捷,港人早早習慣了「一卡走天下」的便捷,對於電子支付的接受速度反而慢了一些。但是八達通的便捷似乎也未能遍布香港每個角落,在街市或者茶記,時常會見到「此處只收現金」的標誌。

  在往日,硬幣有時還能給人以沉甸甸的「實物感」,但在疫情期間,硬幣不僅不方便,且有一定的隱患。現金的不斷交換,有着一定的安全風險。那麼,在香港是否可以真正做到「無硬幣出行」或「無現金出行」呢?

  乍一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疫情中的香港也的確出現了很多「無現金計劃」,例如在超市可以將硬幣「找落八達通」,商場內的店舖也越來越多地支持微信與支付寶,甚至是疫情後急速發展的「BOC PAY」也是無現金計劃的一部分,但一旦走入街頭巷尾,在街市或茶記等更為「貼地」的場所,「此處只收現金」的標誌仍然高高懸起,硬幣也成為了必然會見到的夥伴。

  近日,在部分大廈顯眼的位置以及街頭巷尾,筆者看到了一些「收硬幣車」或是「換硬幣機」,這些「找換機」誠然有利於市面上貨幣的流通順暢,但將硬幣轉入八達通,竟然要收取一定的手續費。這樣的「創意」,在電子支付面前,可能僅是一個「中轉站」的作用。這樣的中轉站,是否可以使「無硬幣計劃」更進一步,仍然值得觀望。

逢周二見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