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從互聯網拯救歷史\胡一峰

時間:2020-10-23 04:24:17來源:大公報

  杜贊奇有本書叫《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有一個中譯本的譯者是我讀書時的老師,這是我認真地讀此書的原因之一。杜贊奇的意思大概是民族國家興起後,歷史的敘述方式變了,有些內容被遮蔽了。這話在方法上的意義大於其內容本身。按此推算,我們還可以從許多地方拯救歷史,如中國以前的王朝史觀,遮蔽的內容也不少。

  順着這個思路,現在有必要從互聯網拯救歷史。歷史至少有兩層,一層是經歷的,一層是經驗的。經歷的覆水難收,無法重來,也難再現。經驗的是被意識改造了的,可敘可傳。而不論敘與傳,在網絡的幫助下都變得容易了。沒有網絡時,生活也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有了網絡,這些事更容易被意識到了。

  古人說,熙熙攘攘,利來利往。時下的生活,卻為網來網往。比如網購,買到了稱心的,忍不住要打個分,點個評,還嫌不足,又發朋友圈。這些生活的碎片,以前是只經歷而不被意識的。碰見逸出日常之事,更是如此,必拍之而後快。拍雖無文字,也是一種「敘」。而拍的目的,更大半是為了「傳」。

  史學家蔣廷黻曾有一問:現代的人知道張騫的多,還是司馬遷的多。以往多從學問與事功何者為要解讀。現在可立一新解。網絡時代,張騫與司馬遷合而為一,經歷者自為史言,何勞他人之手。網絡世界如網民之村。上網發布者,如村頭說書人。欲引村民圍觀不散,需說些合乎聽者胃口的東西,甚至添油加醋一番。比如,張騫出使後,開個西域徒步直播,總需拍些異族奇俗,與中土差異越大越好。若加評論,觀點需極化。否則,熱度日減,掉粉無數。待老張回到大漢,任司馬妙筆生花,許以「鑿空」之譽,網民必嗤笑曰:天天掉粉,吹什麼豐功偉績。甚或連帶懷疑太史公收黑錢,要人肉司馬氏之根底。歷史不能假設,這只是戲談,但如預想將來,卻或許並非戲談。

逢周一、三、五見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