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談文論藝/那些年的武俠片\嘉 妍

時間:2020-10-05 04:24:13來源:大公報

  這幾天爾冬陞因在內地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中的犀利言辭而引發網絡熱議,關於他早年做演員的經歷也被再次提及。

  爾冬陞與其兄姜大衛都是香港早期最紅的一批武俠小生,他們成長於香港武俠片的光輝年代,背後是邵氏電影及旗下胡金銓、張徹、楚原、李翰祥四大導演。無論是暴力美學的鼻祖《刺馬》,以手持拍攝、升格鏡頭等手段從節奏、剪輯等方面革新武俠片拍攝技巧的《新獨臂刀》,啟發李安《卧虎藏龍》、張藝謀《十年埋伏》的《俠女》,還是在商業上大獲成功的《三少爺的劍》,那些年的武俠片可謂香港電影一時之高峰。

  只是後來世殊時異,俠道沒落,市場不再對武俠片懷抱熱情,除了《刺客聶隱娘》、《一代宗師》幾部藝術片性質的功夫片外,武俠幾無姓名。幾年前爾冬陞再拍《三少爺的劍》,票房口碑平淡收場。

  然而武俠片的傳承真的就此終斷了嗎?未必。幾天前的金雞百花電影節舉辦香港電影周,展映了與邵氏四大導演同時期的香港導演張鑫炎執導三部經典武俠片:《少林寺》、《黃河大俠》、《雲海玉弓緣》。

  如今提到張鑫炎,很多人的反應是「李連傑、吳京的恩師」、「第一部內地香港合拍片《少林寺》的導演」。張鑫炎對於中國武俠電影的發展卻是影響深遠。

  原因要回到他一九六六年拍攝的電影《雲海玉弓緣》。在這部電影中,武俠片第一次出現了「武術指導」這個概念,出身武術世家的劉家良,以其對於中國功夫的鑽研與領悟,在《雲海玉弓緣》中,從過去的龍虎武師一躍成為一位出色的武術指導。

  後來「武術指導」又從武打片的重要組成部分,漸漸發展為全世界的涉及動作打鬥的電影中都會出現的一個職位,「動作設計」,成為武俠逝去的今天,武俠片一條綿延至今,並將繼續影響後世的幽深脈絡。

逢周一見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