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樂問集/中樂百年滄桑\周光蓁

時間:2020-09-21 04:24:21來源:大公報

  圖:香港中樂團登上八月號《國際藝術經理》雜誌封面

  英國權威的《國際藝術經理》雜誌八月號以香港中樂團為封面,介紹該團以5G技術,將音樂帶給因疫情困在家中的廣大聽眾,將危轉機。這是近月處於苦悶狀態的香港古典音樂界的一響春雷。

  一隊由中國傳統樂器組成的大型樂團,在二OO年得到國際高調認可,是一件很有歷史意義的事情。回想率先構建民族樂團龐大工程的上海大同樂會,成立年份為一九二O年,距今剛好一個世紀。

  發起人鄭覲文先生深感隨着滿清王朝瓦解,宮廷樂師帶着民族樂器四散。其時「五四運動」,西學成為主流。鄭先生遂成立「琴瑟樂社」,即大同樂會的前身,通過搜羅流落民間的各種傳統民族樂器,一方面進行實驗合奏,同時改良樂器,用鄭先生的原話,目的是完成「製造古今全套樂器的始願」。

  經過多年的努力,大同樂會收集、仿製多至一百六十四件樂器,從中發展出三十二人民族樂隊,演出《春江花月夜》,那也是該會留下唯一的錄音。當時定出吹、彈、拉、打四大聲部的編制,沿用至今。

  巧合的是,香港中樂團新樂季揭幕音樂會名為《春江.十面》,除了《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也是大同的先驅樂師們曾演奏過的名曲。很可惜的是,原訂本周五的演出,因疫情閉館而取消,已改為十月三十日晚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開鑼。

  以上簡單回看中樂百年的起步,從昔日散落民間,到今天以5G轉播,登上國際雜誌封面,這個發展軌跡可謂傳奇。須知過程中包括抗戰八年、「文革」十年等折騰。五十年代以彭修文大師及其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接過任務,大力發展民族管弦樂。七十年代「文革」晚期萬籟寂靜之際,成立於一九七七年的香港中樂團接過火炬,經過四十三年不間斷發展,至今以逾九十樂師之眾、超過兩千首保留曲目、樂器研發等,在各大型民族、國樂團中穩執牛耳。

  藝術是一條漫長的路,成功得來不易,尤其在疫情肆虐全球之際,更要珍惜保護藝術成果。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