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為上這件事,在認人識人上有時難免吃虧,在選擇美食的時候,就更容易錯過珍寶。不是所有人和事都習慣把最好的一面展現在外,大概,成年人要參透這種「包裹」的藝術,才能稱之為真的成熟吧。
仔細想想,「腸粉」這樣美食,便是將包裹的藝術發揮到極致的代表。初到香港上學時,腸粉蒸出的味道和霧氣,最能在微涼的天氣裏安撫靈魂,很多時候,因為這份軟軟滑滑的腸粉,就可以找回元氣和力量,無畏無懼地繼續前行。
只不過,對很多外鄉人來講,外形樸素的腸粉並不是首選。傳說中色、香、味俱全的原則,到這裏也不大好用,周身一片白,別說沒裝飾,簡直是兩袖清風,帶着一股倔強平視紅塵。讓你一時間不知道它是有底氣才高傲、還是沒本事亂招搖,於是保守起見,往往是猶豫後的告別,還沒真的了解,只剩匆匆一瞥。殊不知腸粉是最有內涵。光說這一層外衣,就是新鮮的米漿蒸熟,夠薄夠滑身、毫不拖沓。裏面的餡料從蝦仁到豬膶、牛肉、叉燒,應有盡有。真的要在剛出爐時澆上微甜的醬汁,順着舌的走向送進去,才能體味到驚艷,不但內裏滋味十足,咬一口還有鮮甜的米香,着實相見恨晚。
腸粉可包肉、菜,也可包上酥脆的油條變成「炸兩」。據說它的起源在廣東,初衷是讓老百姓花一分錢吃到兩樣餐食,沒想到一炮走紅,到了香港經久不衰。跟「葷菜」相比,炸兩多出來的魅力就是那份剛出鍋的酥脆,明明是張牙舞爪的炫耀,卻莫名被薄嫩的外衣包上一層,反而成了最具誘惑的懸念。說到底,腸粉無論如何都不是一吃見分曉的菜,要帶着耐心,把所有隱藏的地圖都打開,才算是走到通關。
逢周二、三、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