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泰國電影《無痛斷捨離》,女主角設計師阿靜受簡約風影響,想把舊物通通扔掉。在大掃除期間,對前男友遺下的舊相機猶豫不決,決定親手把相機歸還……連泰國電影也以斷捨離為主題,反映這股由日本颳起的風氣正蔓延開來。
二○○九年,山下英子發表處女作《斷捨離》,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應用斷捨離的哲學。近藤麻理惠則將其推向國際,幾年前開始在Netflix的真人騷《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節目中介紹實用的執屋方法,其理念是拿起物件時,若不再感到「心動」,即可把它丟掉。
筆者小時家貧,父母的教導是「真正有需要才買、真的不能用才丟棄」。由於沒有過度消費,所以也沒有之後的痛苦斷捨離。當然,筆者換來經常被親友嘲笑「老土」,手機總是舊款、一個手表戴了幾十年、衣服來來去去都是那幾件……現代商業社會充滿矛盾,一方面灌輸環保觀念,要人類珍惜自然資源,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另一方面政府與商界又合謀,鼓勵消費救經濟。最近的社會隔離措施導致消費減少,很多地方的政府都憂慮經濟引擎熄火,於是派錢、派消費券,商家也推出各種優惠,千方百計刺激消費欲。
其實,除了少數戰亂和貧困地區,人類已走出物資匱乏,增購的物品尤其是時裝或電器,動機不再是「需要」,而是在廣告誘惑下「想要」。留家抗疫期間,許多人多了時間整理舊物,赫然發現其實很多東西都是霎時衝動後的產物,帶回家後一無是處,而被束諸高閣。妻子最近在衣櫃內竟然發現有幾對鞋、幾件衣服,從來沒有穿過,甚至連什麼時候購買都忘掉了。也許你會說,將家中多餘的物品捐到慈善機構,可減輕罪疚感。但問題是,捐出來的物品是否全部有用呢?最近全球許多慈善商店發出警告,因欠缺人手而無力處理突如其來的大量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