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我拿着一瓶喝完的飲料茫然而立。印象中,香港街頭的垃圾桶是很密集的,那種矮矮胖胖的橙色圓柱,平時不被注意,但需要的時候,只需抬頭一望,身前身後,要麼馬路對面,要麼轉過街角,總能在附近找到一個。但今天,走了很遠,一直留心四下張望,也沒有找到。垃圾桶都去哪裡了?
查查資料,去年六月初的新聞,香港總共有近四萬三千個垃圾桶,平均每一百八十七個人就有一個,這個比例超過新加坡的一比七百七十,台北的一比九百一十,更大大超過首爾的一比二千二百七十。就如同香港交通的便捷,是建立在港鐵、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多班次、高密度投放的基礎上一樣,香港街道的清潔,也與垃圾桶的大量、密集投放密切相關。反對者說香港垃圾桶到處都是,丟垃圾太方便,變相鼓勵市民購買快消產品,用完即棄。
我倒是不太認同,這感覺就好像說冷藏技術的普及大大提升了新鮮肉類的運輸與銷售,於是人們家中廚房的冰箱,便是家人體重不斷增長的罪魁禍首一樣。文明帶來的是方便,濫用方便的始終是人。
現在街頭的垃圾桶明顯少了,想來始終與「人」有關。去年下半年的風波,有人破壞、焚燒垃圾桶,更有人拿垃圾桶來堵塞道路。食環署基於公眾安全,被迫將垃圾桶移走。後來雖有部分恢復,但在一些尚有頻繁風波的區域,始終沒有回到原本的規模,只是用塑料垃圾袋代替,既不美觀又不衛生。
原來,這不起眼的垃圾桶,竟也是大時代下的小縮影。或許,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街頭橙色的垃圾桶又各歸其位了,那就說明我們的香港又撥雲見日,重回正軌了。
逢周一、三、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