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過眼錄\劉以鬯和他的《酒徒》\劉俊

時間:2019-08-20 04:24:32來源:大公報

  談起香港文學,大概沒有人不知道劉以鬯,而提到劉以鬯,大概也總要說到他的《酒徒》,《酒徒》以意識流着稱,是中國第一部意識流長篇小說。

  柳蘇說「如果你知道劉以鬯,你就可以多認識一個字了:『鬯』」。確實,在看到劉以鬯這個名字的時候,許多人可能會在「鬯」字面前停下來:這個字怎麼念?什麼意思?然而就在「停下來」的時候,可能也就記住了這個名字──陌生化就有這樣的效果。劉以鬯原名劉同繹,聖約翰大學畢業,曾在重慶、上海、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任報紙、雜誌編輯,平生創作「娛人」的文字何止千萬,然而自珍的「娛己」作品卻相對少了許多,《對倒》、《寺內》、《打錯了》為其代表,而《酒徒》則是代表中的「代表」。

  《酒徒》起初在《星島晚報》副刊開始連載,至今已有至少七個版本的《酒徒》問世。一九九九年,《亞洲週刊》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酒徒》入選,經典地位得以確立。《酒徒》的主人公「我」是個作家,做過編輯,下過南洋,「如今」在香港以寫作為生——這看上去似乎有劉以鬯的「影子」在閃爍,不過除了這些,「我」還是酒徒——這就與劉以鬯不相干了,因為劉以鬯是「不喝酒」的,「有人問過他《酒徒》是不是寫他自己,他說他只是把自己『借』給了《酒徒》」。在小說中,「我」一方面通過意識流動,呈現出香港社會的風貌以及「我」與幾位女性的複雜關係,另一方面,也表露出「我」對文學的認知以及心目中的文學理想。小說最為突出之處,無疑是跳躍的意識流動,以及非常現代詩詩風的詩化語言──這些都使《酒徒》「形式感」突出,「陌生化」十足,令人耳目一新。

  劉以鬯創作《酒徒》,是要「寫一個因處於這個苦悶時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識分子怎樣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繼續生存」,當年他覺得這樣的寫法可能會令讀者「感到不安」,現在看來,他擔心的讀者「不安」,已變成了讀者「欣賞」。

逢周二見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