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書之妙道/潤與枯/鄧寶劍

時間:2019-07-18 03:24:21來源:大公報

  潤與枯說的是點畫輪廓之中墨的含量,多則潤,少則枯。點畫產生潤與枯的不同效果,與行筆時筆毫中墨液的含量有關,也與行筆時的速度、筆毫與紙張的摩擦力有關。因為筆毫中墨液越多、摩擦力越大、行筆越慢,則墨液下注越多,點畫因而顯得越潤;反之,筆毫中墨液越少、摩擦力越弱、行進越快,則墨液下注越少,點畫因而顯得越枯。

  為了讓點畫呈現出「將濃遂枯,帶燥方潤」(孫過庭《書譜》句)的表現力,在行筆過程中,隨着筆毫中墨液量的變化,書法家會巧妙地調整行筆的節奏與力度。王鐸創作行草書,往往在開始時飽蘸墨液,下筆如行雲流水,點畫常常呈現出「漲墨」的效果。而隨着書寫的進行,墨液越來越少甚至幾近於無,我們能夠感受到王鐸會放慢書寫的速度,並且讓紙和筆毫保持不大不小的摩擦力,讓僅存的墨液在紙上劃出飄逸而有力的「飛白」──一種典型的枯筆。在筆毫裏的墨液很少的時候,用力的分寸是頗為重要的,過重的下按容易導致完整的飛白之筆難以完成,而且姿態僵硬,恐怕是「白而不飛」了。

  飛白讓書法家的筆觸一覽無餘,故而書法家在其中運用種種微妙的變化以表現功力和匠心。為了不讓飛白顯得打滑,米芾在行筆過程中增加了頓挫,行處皆留,點畫顯得枯中有潤,富有節奏感。金農的隸書則多運以側鋒,飛白處多呈現為斑駁的點狀,而非中鋒行筆時所呈現的絲狀,耐人品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