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周輝的筆記《清波雜誌》,卷九有《池魚》,雖是詞語辨析,卻也生動有趣。
張無盡嘗作一表雲:「魯酒薄而邯鄲圍,城門火而池魚禍。」上句出自《莊子》,下句不知所出,以意推之,當是城門失火,以池水救之,池乾而魚死。
《廣韻》「池」字註說:池,水沼也,古代有個姓池名仲魚的人,城門失火不幸被燒死。諺曰:城門失水,殃及池魚。
《廣韻》裏這樣說,應該是有根據的。
張無盡是宋代的丞相。《廣韻》是北宋官修的一部大型韻書。
按這個時間表推算,除非《廣韻》編著者在前代的辭書裏,找到強有力的證據,否則說服力不強。
然而,池魚是一個人的說法,從字面上沒有破綻。且,《廣韻》也是依據前人《切韻》、《唐韻》基礎上修訂,那麼,時間上要早於白居易。
其實,比白居易早用的人老早就有了,北齊杜弼《檄梁文》裏有:「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比杜弼早的也已經有正確的解釋。
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辨惑》載:「城門失火,禍及池魚。俗說司門尉姓池名魚,城門火,救之,燒死,故雲然耳。」
這樣說來,《廣韻》說池魚是一個人,是有依據的。只是,後人在流傳這一事件時,將名字理解成了「池裏的魚」,城門失火,殃及無辜的池魚,比喻受到無辜牽連。很切題嘛。
有池氏譜牒稱,池仲魚為池氏第四十九世孫。
以此類推,以訛傳訛的事,不勝枚舉。只是,訛到後來,錯誤的反而變成正確的。
我十三歲時,一顆大牙外又緊生了一顆「獠牙」,醫生見「獠牙」長得好,就將裏面的大牙拔掉,將「獠牙」扶正,幾十年來,「獠牙」表現良好,一直在我的口腔裏主持工作。那顆失去的大牙就是司門尉池魚,「獠牙」就是沒水喝而死的池中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