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藝加之言/《美杜莎之筏》/王 加

時間:2019-05-22 03:18:16來源:大公報

  在整兩個世紀前的巴黎沙龍展中,一幅描繪一八一六年法國巡洋艦美杜莎號在北非海岸觸礁沉沒的現實題材作品出人意料地成為焦點。這幅原名為《沉船現場》,後更名為《美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的巨製由年僅二十七歲的西奧多.傑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繪製。畫家以雙金字塔構圖如實地呈現了約一百五十個船員在美杜莎號沉船後擠在木筏上逃生,待漂流到第十三天僅剩十五名幸存者看到獲救希望時的悲慘場景。為了盡最大可能還原慘劇的真實境況,畫家到醫院探訪幸存者、並對着屍體進行臨摹,耗時八個月完成了這幅驚世駭俗的巨作。

  傑利柯的《美杜莎之筏》雖然承襲了傳統古典神話歷史主題的大場面和人物姿態;並集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般的肌肉線條、卡拉瓦喬(Caravaggio)般的光影對照以及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動態捕捉於一身,但以古典主義技法將新聞事件轉化為畫作的革新表現形式在二百年前首次亮相時卻收穫了毀譽參半的評價。不過,畫作的誕生不僅掀起了反對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畫風的審美革命,還標誌着浪漫主義(Romanticism)繪畫風格從此拉開大幕。與傑利柯交情莫逆的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便受其影響創作了成名作《但丁之筏》;後者備受好評的《希奧島的屠殺》和享譽世界的傳世經典《自由引導人民》取材自新聞事件的靈感也來自前者的啟發。而透納(J.M.W. Turner)很可能藉《美杜莎之筏》沙龍結束後次年在英國巡展的契機欣賞到這幅令人戰慄的傑作,並借鑒此海難題材完成了名作《奴隸船》。此外,傑利柯以關注普通幸存者所遭遇的慘痛經歷為核心的創作手法也讓身為寫實主義先驅的庫爾貝(Gustave Courbet)受益匪淺。其代表作《奧爾南的葬禮》和《畫室》中描繪尋常百姓、記錄日常生活情境的寫實表現方式顯然深受《美杜莎之筏》的影響。直至二十世紀,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反戰巨製《格爾尼卡》仍可追溯到傑利柯對新聞題材的寫實表達。(影響西方藝術史的百幅油畫名作)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