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期間,我在讀書會內向初中學生推薦了龍應台的《目送》,這書中六十多篇散文,組成了她的情感文集,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
我向初中生推薦的原因,其一是抱着欣賞的態度,我要青少年從欣賞的角度去看書中優美的措辭,初中同學都被優美的措辭深深觸動而為之着迷。這本書有一篇文章《母親節》,是青少年非常難忘的,龍應台用幽默風趣的手法,寫出在母親節當天,收到兒子的電郵,電郵內有一個網址,網址上是一則影像,主題是「與母親的典型對話」。對話中,流露出媽媽對兒子的關心,但兒子卻嫌媽媽太煩厭,不懂兒子的心意。兒子藉此去取笑、揶揄自己母親的囉嗦,令作者感到有點無奈。青少年覺得這篇《母親節》很有趣,可能是因為覺得作者這個媽媽很可愛?還是青少年感同身受?
我推薦的另一原因,是欣賞作者字裏行間透露出的人生哲理,有很多值得小讀者們深思,我很想引導青少年理解、悟出當中事理意蘊。在讀書會內和同學們翻開《目送》這書,映入眼簾的第一篇便是〈目送〉了。讀着這篇文章,最能打動同學們的是這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對我而言,閱讀龍應台這些散文,能夠從父母的角度去了解兒子的想法,以及從成長子女的角度去了解、體會他們對年老父母的想法。莫看初中生年紀還小,對於養兒經並不熟悉,然而龍應台用她平實的筆調,娓娓敘述了她作為一個母親,看着兒子逐漸長大和獨立而與她疏遠,和作為一個女兒看着父親生病和離世的真摯情感,卻令青少年很受觸動,作者的文章正好給予成長中之青少年反思親情的機會哩!
blog.sina.com.cn/u/323296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