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不少人都會在成長中,聽過這樣的勸言:寓工作於娛樂,將你的興趣成為你的工作,就是一份理想職業。如果你沒有聽過這樣的警句,那麼,你現在也讀到了。你認同嗎?
寓工作於娛樂,驟耳聽來,是一件大好事,就這樣,工作不單不再是沉悶的事,還是我們對興趣的積極追求。我們不再輕率的踢球,而是以有規律的訓練來成為足球員;我們也不再是有感而發,才寫下一兩篇千字文,而是孜孜不倦地當一名作家。
但我又想,如果本來能夠緩解壓力的興趣,成為了我的工作,而當我這份工作帶來了壓力時,我又何以緩解呢?這不是一個假設性問題,而是一個書呆子,終於以書為業,成為了教師與作者之後的煩惱,恰巧也是一代幽默小說家歐亨利的煩惱。
歐亨利曾經寫了一篇〈幽默家的自白〉,彷彿是他的夫子自道。話說,有一名二等筆記員,在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自己的幽默本能,總是能在說話「裏頭充滿了雙關語、警句和有趣的胡說八道,笑聲幾乎把房子都震垮了——這棟房子在五金批發業界,已經是非常堅固的了」。憑這結尾句,可想而知他的本事,而他也辭了工作,當上一名「職業幽默家」。
他的才能不但得到家人朋友認同,也得到專業編輯的肯定,給予他專欄,以及豐厚的稿費。幽默家很快抓到了訣竅,寓工作於娛樂,大量創作笑話,但在半年之後,他的「幽默靈感彷彿就此離開了」。
幽默家的創作遇到了瓶頸,於是像「無厭的吸血鬼」,在朋友、妻子、兒子的日常中吸取靈感,他「開始販賣那些無知而幽默的珍寶,而那本來應該是用來豐富神聖的家庭生活」。他的朋友遠離他,他的孩子討厭他,而他,也無可奈何地責備自己。
最後,幽默家找到了出路,但那是否也算是一種方法,就有待諸君自行找來閱讀判斷,我只知道,這〈幽默家的自白〉收錄於歐亨利最後的一部小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