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喬治.西姆斯在十九世紀末創作的偵探小說《四人委員會》中,有一個女偵探出場的經典橋段:一位劇作家闖進他的律師辦公室,發現裏面已有一位女子,趕忙退出來。等客人走後,他為自己剛才的唐突向律師致歉,結果律師激動地說起這位客人:「你要感到幸運才對,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女偵探迪恩!」當律師介紹完迪恩的成就和聲譽後,劇作家馬上被征服。此後,每當他看到女偵探一個好的破案故事就寫下來。就這樣,繼福爾摩斯之後,讀者又認識了維多利亞時代知名的一位女偵探。
事實上,隨着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西方掀起偵探文學熱,一批女性偵探形象脫穎而出,被讀者熟知的有《女偵探啟示錄》中的帕斯卡爾夫人,《女偵探》中的格拉登夫人,以及《巴澤爾蓋特先生的經紀人》中的米麗亞姆.李等。在連載讀物中,也有多個知名的女偵探角色:作為年輕寡婦的莫莉.德拉米爾,她以擔任國際珍珠經紀人作掩護,智勝盜取珍珠的竊賊;作為天才護士的希爾達.韋德,她巧妙接近一位誣陷別人謀殺的醫生,並通過一系列冒險之旅將其抓拿歸案,以及喜歡穿裙子的年輕女性多拉.梅爾,她擁有劍橋大學醫學學位,卻樂於在私家偵探行業裏冒險。
這些作家筆下的女偵探,擁有福爾摩斯般的破案能力,從尋找失蹤人口,調查詐騙和謀殺案,到破獲陰謀集團,幾乎無所不能。比如《女偵探》講述了一個男嬰被買來實施繼承欺詐的離奇故事,主人公女偵探格拉登夫人大顯身手。她先從官方機構中保存的出生紀錄,找到了男嬰母親的線索,但不幸得知她把孩子生下不久就死在了濟貧院。於是她將注意力轉移到了買家身上,在掌握了買家曾男扮女裝,並且習慣把英文「th」讀成「f」後,開始在嫌疑人出沒的區域逐家排查,很快鎖定了一戶只有父親和嬰兒的人家。為不打草驚蛇,格拉登夫人喬裝打扮成裁縫,成功進入到嫌犯家中縫補衣服,借機偷聽目標人物的對話。因嫌疑人講話很有特點,最終她利用發音特徵揭穿了對方。實際上格拉登夫人採用的是今天的法醫語音學,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其才正式成為一門學科。
維多利亞時期文學中女偵探角色的大量湧現,與當時出版業繁榮密切相關。從一八七五年到一九○三年,英國印刷雜誌的數量幾乎翻了兩番,作家們紛紛撰寫反映大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其中就包括情節引人入勝及可讀性強的偵探小說。與此同時,也是集體文化反叛的一種體現。因當時女性社會地位不高,從事的行業也很受限,很多傳統英國偵探的形象,都是留着鬍鬚或絡腮鬍子、西裝革履的男人,而不是穿花裙子、戴蝴蝶結和堆滿鮮花禮帽的女性。在小說中虛構女偵探,是打破這種性別固化的大膽嘗試。
但作家筆下的女偵探並非憑空想像,現實中確有人物參照。歷史學者薩拉.洛奇在《維多利亞時代女偵探的神秘案件》一書中寫道,從倫敦警察廳成立後不久,女性便開始與男性警察一起工作,只不過當局沒有公開宣傳,外界知之甚少。她們大多來自工人階級家庭,除了負責搜查女性嫌疑人的身體和衣物,也承擔誘捕行動、抓小偷和逃犯等危險性較高的工作。
書中提到很多有女偵探參與的真實案件。比如一八五五年發生的一起盜竊案,女偵探伊莉莎白.喬伊斯前去追捕一名慣犯,此人經常趁乘客不備盜竊行李,當一名穿着破舊鞋子的男子進入頭等艙候車室並在爐火旁取暖時,她敏銳地察覺到對方行跡可疑,在看到該男子順手牽羊拎走一名乘客的大手提箱準備逃跑時,她箭步衝上去將其擒獲。喬伊斯憑一雙舊鞋識破賊人身份,觀察力之出色可見一斑。還有一個發生在一八六○年的盜竊案,女偵探莎拉.達納維被派去調查是誰從倫敦碼頭的商船上偷走了大批貨物,她喬裝改扮成碼頭工作人員秘密盯梢,並一路跟蹤小偷來到交易現場,在掌握了整個偷竊過程後,成功將小偷們一網打盡。正如英國歷史學者薩拉所說,十九世紀小說中的女偵探不是空洞的角色,她們在現實中不僅有活生生例子,而且表現得和書中一樣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