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移民」名詞學變遷\海龍

時間:2025-07-29 05:01:58來源:大公报

  移民不是個新話題。從遠古,我們的先民就號呼轉徙各地流浪逐水草而居或為生存奔波。但眼下困擾全世界的移民難題卻成了千禧年以來加劇世界矛盾的槓桿。

  近世以來,移民分為合法與非法、境內和跨境兩種。前面的合法和境內移民幾無異議,我們重點討論第二類。自歐洲地理大發現後,自覺或非自覺的移民運動改變了世界,成了重塑世界格局的某種動力或禍源。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天下初定以來,世界各國開始守住國門規範移民政策,甚至將它作為窺測國計民生的晴雨表。特別是在西方國家,是否接受移民、接受什麼樣的移民、接受多少移民等往往是國家上層乃至百姓甚或引車賣漿者流關注的話題。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移民往往從貧困地區移向富裕地區討生活。而富國又不願意分肥讓窮人佔便宜,故一般發達國家不太喜歡外來移民。但悖論是,富有階層往往不願出苦力,他們需要生力軍。於是,廉價而且不計勞苦肯出力換錢的新移民成了填充富國底層的必須,移民活計因之得以賡續不絕。但長此以往也動了發達國家勞工階級的奶酪,而下中產階級永遠是社會金字塔結構的柱石基礎,民意洶洶,於是歐美諸國就有了容留移民和反移民的尖銳矛盾。

  隨着矛盾激化,地主國對移民的稱呼就有了不同。這些不同牽涉到國家、法律、黨派、社會階層,也折射出了百姓間因政治取向和所持意識形態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內容。探討一下這些術語的淵源和流變,對我們理解今天的世界不無意義。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美國大眾對非法移民幾乎同仇敵愾。對越境偷渡、人口走私、非法滯留、造假身份及騙取福利等行為一律譴責。那時對這類行為統稱違法。客氣些的,正大光明稱為「非法移民」。不客氣的徑稱「非法偷渡犯」「偷渡犯」「人蛇」「黑戶」。猶記得當年有偷渡船「金色冒險號」擱淺紐約,全美媒體一致討伐,甚至追罪至很多年後直到全部主犯落網。

  其後,由於政治環境變遷和意識形態變幻,某些佔據道德制高點的政客和學者因揣摩民眾心理迎合選票開始在討好移民議題上做文章。要做文章當然要創造詞彙,於是挖空心思造詞,先洗去「非法」──怎樣改呢?頗費心思。這裏面當然不乏聰明人,靈機一動,先將「偷渡犯」改成了「偷渡客」。看起來只是一字之差但內容卻有了天壤之別:從犯人變成了客人,雖然性質仍然鬼祟曰「偷渡」。

  有了這個新稱號,這些人仍然不滿意。因為仍然頂着個「偷」這個貶義詞。別急,政客裏聰明人有的是。有人靈機一動,將「偷渡客」改成了「無證客」,無證就是沒有證件或不能合法自證身份者。看上去道理也說得通,但是語義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這種社會語言學現象,不只是百姓,連《紐約時報》都有困惑。但困惑歸困惑,政治正確是必須堅持的。為了統一說法正確修辭,《紐約時報》煞費苦心規定了移民報道的官方術語指導文獻。它建議原來中性詞「非法移民」「非法外國人」現在不太適用了,因為它「帶有黨派色彩和冒犯性」。而用「無證客」很多讀者也不接受,認為有過多「自由派」和同情色彩。那麼,到底如何稱呼呢?

  《紐約時報》尋出了「無授權移民」「非公民」「簽證逾期居留者」「無權在該國工作者」這樣更「科學」的術語。上述稱呼文則文矣,但讀來總覺得有點拗口和費解,讓某些百姓讀之一頭霧水。這樣的創作甚至兩頭不落好,保守派和自由派都不買賬。

  爭議若只是停留在術語上還好,紅脖子們和紐約客都是急脾氣,一說就火;而靠撥弄族群分裂的政客也不消停,於是就時時掀起混戰。特別是最近此情被煽至白熱化,政治口號新意迭出一日多變。美國政府剛剛規定赴美簽證要加價曰「簽證誠信費」保證不非法移民,而已經抵岸的呢?也有辦法,讓國安局嚴查移民福利避免非法者享用免費醫療和救濟補助。據說,這種嚴堵政策已經奏效。有些偷渡落地者已經不敢去醫院看病。但是,高層的信誓旦旦對策能否擋住世界各地「潤人」的腳步,仍然有待觀察。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