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HK人與事/春秧街的醃麵\劉 妍

時間:2025-07-18 05:02:16來源:大公报

  近百年前的香港春秧街,因一個人而得名。清末福建商人「郭春秧」名字而起的春秧街,街名經久不易,延續至今。炎炎夏日,或許我們不該遺忘一代傳奇「糖王」與大茶商郭春秧,還有街上不起眼的潮州鳳凰醃麵和冰鎮綠豆沙。

  周日休息的豆包,這日電話裏向我發出了盛情的邀約,到有「小福建」之稱的春秧街走走。眼前的春秧街早已被高樓所佔滿。街道兩側商舖密密麻麻,個別商舖選擇在周日休息。即便是行色匆匆的路人也能感受到春秧街上濃郁的人間煙火氣。豆包的祖輩是上世紀從福建漳州移居此地的。近四十年,他的遠房親戚接二連三地移居到香港,第一站還是春秧街。

  我心裏嘀咕,難怪外人都稱春秧街為「小福建」。放眼看去,沿街售賣的商品多為福建、浙江等東南沿海的土特產。如上杭蘿蔔乾、紅菌豆腐渣、漳平水仙茶、沉缸酒、琯溪蜜柚……豆包說,他的爺爺和奶奶上世紀中葉初來乍到,每天過得很辛苦。白天忙着到製衣廠、鞋廠上班。下班時,火急火燎地趕到春秧街買菜,踏着街面上的污水回家燒飯。晚上倒頭就睡,一覺睡到天亮。累是累,但每天忙碌且充實。如今,他的遠房親戚移居香港,大致情況與爺爺輩無二。不同的是一天一次的採買,變成一周一次。生活節奏快速,每日下班後再去採買,常常遇到閉門羹,春秧街絕大多數店舖晚七點收舖。

  豆包看到我眼花繚亂,有些迷糊了,拉着我走進一間不起眼的小吃店「鳳凰醃麵」。我這才大悟,豆包最愛的還是潮州鳳凰山特色的醃麵。過了一小會,醃麵端到了我們的面前。一碗不起眼的醃麵,內大有乾坤:肉丁、滷肉、香菇、蝦米、筍乾、葱花、蒜花。其貌不揚的醃麵,入口絲滑,無肥膩感。能屈能伸的胃,應付與我拳頭大小的醃麵,那是綽綽有餘的。細麵裹挾着若有若無的特殊香氣——魚露,猶如初夏的一盞清香、一縷天香,在唇齒間徘徊,入心入肺,恰到好處。豆包說,在這裏總會想起小時候奶奶做的醃麵。「每天放學回來,奶奶從不問學習成績怎樣?而是問餓了嗎?隨即端上一碗醃麵。」說着,樂觀活潑的豆包,特意將頭扭向一側。我知道,豆包想念奶奶了。他掉眼淚,怕我看見。奶奶前兩年走了,到了一個沒有病痛的地方。豆包再也見不到,世上只是單純地關心他飢餓冷暖的人。我們待在店裏,使勁地吸着空氣中充盈着的飄香。周圍的食客,來了,走了。又來了,又走了。豆包在想奶奶,而我沉浸在醃麵中。夏至已至,人倦體乏。一碗醃麵落肚,竟無聲無息地驅趕走倦意和困乏。此時,商家贈送了兩碗冰鎮綠豆沙。其色淺綠綿軟,入口軟潤甘甜。我倆幾乎同時端起碗,秒清。走出小店,我暗下決心,擇日還要再來春秧街,再嘗鳳凰醃麵和綠豆沙。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