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雨後春筍\郭曉懿

時間:2025-02-26 05:01:59來源:大公报

  出門的時候,正下着雨。幸好不甚大,索性在細雨中漫步。

  在氤氳的水汽中走了一會兒,突然想起一個譬喻,雨後春筍。形容的是春雨後竹筍的茂盛生長,引申為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湧現。不過,在這斜風細雨中,我想的更多是它原本的含義,雨後的春筍。

  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詞,和大多數人一樣,很快掌握了它指代的意思,並從此習以為常。但是這麼多年過去,就在這個雨天,我突然想到,自己從來沒有機會認真地觀察雨後的春筍。坦白說,別說雨後春筍了,甚至雨後的花,雨後的草,雨後的樹木,都沒有認真地觀察過。這真是一個簡單而嚴肅的問題,匆匆過了年華,卻沒有靜下心來,觀察過生命和自然。

  我突然想起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中的盧梭和他在《愛彌兒》中所提到的自然教育,讓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大量地接觸自然,用最純真的感受接觸自然,從中完成感官體驗和積累。當然,在《愛彌兒》中,他所宣導的模式有些激進和不切實際,諸如與世隔絕的教育模式,男女性別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默默操縱環境從而間接控制孩子成長的指導者,這些方面常常被批評家所批判。但是至少,他所宣導的自然教育,通過接觸自然,接觸外在事物,自然而然地學習和成長的教育理念,至今都非常有意義。特別是,就在這個雨天,當我想起雨後春筍,意識到自己在現代傳統學校教育體系下,忽略了對自然的感官接觸和觀察體會。這一刻,我開始真切地感受到兩百多年前盧梭自然教育的意義所在。

  作為十八世紀經驗主義哲學家,盧梭的教育哲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二者都強調尊重孩子的自然發展,特別是通過直接經驗來學習。杜威著名的「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就是實用主義教育哲學最典型的體現。他們都反對傳統的、刻板的學校教育方式,強調經驗積累,自然而然地學習。就教育內容而言,盧梭有點偏向自然的放羊式教育,對學科知識沒有那麼看重,而一個世紀後的杜威,則更重視對於學科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然而,縱使重視學科知識,杜威也反對灌輸的、刻板的傳統教育模式,而是要讓學生在實際經驗中學習和積累,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

  這不禁讓我想起同樣發端於二十世紀初,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所開創的教育模式,蒙台梭利教育法。其觀點和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理念不謀而合,特別是以孩子為中心,讓孩子通過經驗積累自然而然學習的方式。她和杜威一樣,都認為教師在教育中應該是一個輔助的角色,而非教育的主導者,而孩子本身才是教育的中心。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對於青少年,特別是低年級孩子的認知發展,大有裨益,因為他們能通過自己的感官和親身經驗探索外在的事物,形成鮮明的直覺認識。

  就像雨後春筍,通過觀察雨後幾日春筍的快速生長,來認識雨後春筍這個詞彙代表的含義,而非只是概念性地認識。如果在教育中,有更多觀察自然,親身接觸,從做中學的機會,是否學習是一個更加自然而然的過程,而非只是死記硬背,或是抽象的思維推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