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傳統方式的讀書人少了,碎片化閱讀大行其道。有人問我,碎片化閱讀與讀書有什麼區別?我說,碎片化閱讀就像吃零食,不能飽腹,也沒什麼營養,還打亂了正常飲食規律;讀書則如同主食與菜餚搭配的一日三餐,最為養人,而精讀一本好書,等同於吃了一頓美味大餐。
我掌握的戲曲知識,一是來自讀書,比如我十幾歲便訂閱《戲曲藝術》《中國京劇》等雜誌,閱讀了諸如《中國京劇二十講》《京劇音韻知識》以及歐陽中石、吳小如等名家的書籍。二是通過反覆觀看整齣大戲、精心揣摩名家唱片資料(對戲迷來說,這是與讀書性質相同的「閱讀」)獲得,而不像多數戲迷只聽某個選段,然後學唱,卻從未看過整齣戲(這恰恰近似「碎片化閱讀」)。「書本」知識全面系統,扎實牢靠,幾十年的積累,奠定了一個戲迷的底蘊。所以,當大家因某個問題發生爭執時,還是愛聽我一錘定音。而現在,似乎不少戲迷也都能講講幾句理論了,這本是好事,但他們是通過刷手機獲得了一些零碎的知識和信息,支離破碎,互不搭界,尤以八卦居多。這些碎片知識,使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同從枝頭摘的一朵花,看似悅目,其實無根,凋零得也快。
腦子裏碎片化信息多了,會讓自己生成一種博學多知的錯覺。我有幾位寫小說的作家朋友,以前他們談論小說時,我也愛插上幾句,大有別看我不寫但也很懂的架勢。實際上,我只是偶爾讀一些評論,記住了幾個術語,甚至還轉述零碎的網友留言充當自己的見解,現躉現賣。作家朋友多是笑而不語,我還以為被我「震」住了呢。後來我也寫小說了,才感覺到以前的淺薄、輕浮。原來每一個術語下面,都藏着一個巨大的知識庫,要弄懂這個術語,需要大量的系統閱讀和實踐。所以,要真正掌握寫小說這門技術,就像蓋一座大樓,需要的是貨真價實的建築材料,碎磚亂瓦再多也沒用。
旅行也是一種閱讀,因此也有碎片化閱讀。一次參加朋友喜宴,朋友讚我愛旅行,走遍了全國,堪稱達人。我還沒來得及謙虛,對面一位陌生客人說他也愛旅行,也差不多走遍全國了。有人問,都去過哪裏呢?他說,九寨溝、泰山、麗江,還有武夷山……說了大概十幾個地方,就說到了頭。我說武夷山不錯,可惜我還沒去過。他更得意了,說可以去看看,也不遠,就在湖北。我吃了一驚。接着又聽他侃侃而談,竟把魯迅故居從紹興「搬」到了杭州。這種張冠李戴,暴露了他的旅行真相,充其量算是「碎片化旅行」,質量很低,別說遠遠談不上走遍全國,好像連基本的地理方位都還沒搞清。
現代人忙忙碌碌,時間被碎片化了。但是,在碎片化的時間裏,如果專注,依然能做出完整的事來,恰如一天不可能看完一部長篇,需要許多碎片化時間。相反,倒有許多人把原本完整的時間碎片化了。我經常有這樣的感覺,一天下來,貌似做了很多事,本該很充實的,結果卻感到空虛、失落。那是因為我把這一天碎片化了,想做這又想做那,於是做了許多沒有意義的事。這是對生活的碎片化閱讀。
還有人把朋友也「碎片化」了。我有位善飲的朋友,最多時,一個晚上轉場過六次,多是敬幾杯酒、說幾句話就走。大家都羨慕他朋友多、交際廣,我卻覺得,他最終不會落下幾個真正的朋友,多的不過是一些似是而非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