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投資是香港一個熱門的話題,新聞報道香港成為全世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藝術投資市場。在筆者看來,這個定位的重點是投資而非藝術,因為在這些報道中並沒有清楚地說明藝術和香港社會產生怎樣的關係,藝術只是一種投資產品。其實要建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藝術投資市場,更需要有一個尊重和懂得藝術的環境。
香港社會對於藝術存在一些偏見,比如香港藝術是沒有經濟價值的,香港藝術家需要補貼,香港藝術沒有西方藝術的成就高,中國傳統藝術老土。筆者認為,其實這些偏見來自於香港沒有一套健全的藝術基礎教育,幼兒、中小學教育基本上是沒有一套完整的藝術教育體系。社會對藝術的偏見正因為對藝術並沒有深度的理解,對藝術的知識基本上處於一種潮流的話題,所以社會對藝術的認知和理解常常只能從金錢投資角度出發,一些港人對於藝術仍然處於票友的心態。藝術直接產生價值的通常是教授藝術的行業,例如學鋼琴學芭蕾舞,不少人學鋼琴的目的不是欣賞藝術,而是透過這個藝術技術證明自身的質素和水平,所以香港學鋼琴的人很多,但會購票去聽鋼琴演奏會的人相對較少。
內地對於藝術是定性為一種專業,有專門發展藝術才能的教育體系,媒體也會專門有介紹藝術的平台,所以在內地詩人畫家都是有社會身份和地位的。香港要發展藝術投資,最重要的是發展以香港藝術家為本位的投資市場。內地及日韓等地均會以其藝術家市場為本位,要營造這樣的一個投資市場,需要有博物館藝術館藝術教育的生態配合,還有更重要的是在態度上在知識上有關當局需要建立一個更深度理解香港文化藝術潛力和發展可能的體系。
舉例說,前段時間在香港舉行的多啦A夢展覽,其成功背後離不開策展人的組織力,但沒有日本多啦A夢的IP,是不能製造真正的價值。因此香港要營造以香港藝術為本的IP,才能產生真正有實力的經濟影響力。筆者認為,香港不應該只追求在金錢上短期投資藝術的市場現象,下一步應該善用這個現象促進以香港藝術為本的全方位發展。這也是新質生產力的一個本位。香港要把中西文化成果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