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客居人語/英歌舞 歌英雄\姚船

時間:2024-05-03 04:02:56來源:大公报

  不久前,一個五歲「英歌女孩」紅遍大江南北。

  故鄉朋友傳來網絡平台上一段短視頻:在汕頭貴嶼,英歌隊正在巡遊表演,街邊觀看的人群中,一個穿花布上衣、手執兩節短棒的女孩子突然投入,跟着隊伍的鑼鼓節奏舞動,手腳靈動,有板有眼。英歌隊中幾位壯漢,興致勃勃專門停下和她對舞一番,然後才握手繼續前行。

  此後幾天,我陸續看到圍繞這個小女孩的幾個視頻。基本情節相同,也增添了一些內容,如女孩在廣場參與英歌隊員的訓練;在家玩蛇舞等等,還用特寫鏡頭顯示她純真可愛的笑臉。

  英歌舞,是潮汕地區民間傳統的表演藝術,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表演時,可一隊二十四人,也可以是三十六人,特別龐大時可擴大到七十二人,但目前已少有如此規模。

  它的表演形式獨特,雖在路上巡遊,但隊員卻要如台上戲劇演員一樣化妝打扮。除了領頭的手拿道具長「蛇」不停旋動,及作為指揮的司鼓外,其餘的人均手執兩根木槌,隨着鼓點邁着馬步,敲擊揮舞。木槌的長短也有規範,直徑二十五毫米,長三十五至三十八厘米,且要上色,中間黑或白,兩頭紅。

  小時候,曾在故鄉城市的節日遊行中看過英歌舞表演,印象尤為深刻。當木槌雄渾、整齊的擊節聲遠遠傳來,未見隊伍已讓人翹首。待看到浩浩蕩蕩而來的舞者,更令人震撼。舞者邊走邊揮動兩手上的木槌,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互相對擊。那壯觀場面、粗獷豪邁動作,直擊心靈,宏大聲浪久久在腦海中迴盪。回到家裏還拿一雙筷子,學着敲打一番。

  潮汕英歌舞始於明朝中期,距今約六百年。它糅合南派武術、地方戲曲和民俗舞蹈於一身。至於起源,有幾種傳說。一是中原一帶士兵戍邊屯田於此,帶來了北方儺舞,起初是戴着面具,後直接化裝在臉上;另一種說法是,當時沿海倭寇橫行,民眾為抗擊外敵,團結起來進行操練,後演化為民間舞蹈;還有說是以舞為名,實是秘密習武,伺機反清復明。而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由山東大秧歌演變,加上水泊梁山故事而成。

  潮劇《攻打大名府》中,梁山泊好漢入城救出盧俊義的人物情節,與英歌舞排陣十分相似。英歌舞走在最前端舞蛇的,正是故事中最先潛入城刺探虛實的時遷;擂鼓總指揮扮演的是宋江;走在大隊人馬前面的有林沖、武松、李逵、魯智深等,一個個英姿勃發,大展拳腳,氣吞山河。

  汕頭潮陽後溪的英歌隊還登上央視《星光大道》舞台。兩名全妝扮演水滸人物關勝和秦明的舞者,在接受主持人採訪表演後,又聯袂汕頭一位歌手演出具有濃厚潮汕特色的《英雄之歌》,博得滿場熱烈掌聲。

  英歌舞呈現的不畏強暴、團結奮進的英雄氣概,也表達潮汕民眾,包括萬千海外潮人艱苦奮鬥、敢於逆境而上的精神。正因如此,它才能代代相傳。

  當然,文化的傳承,需要從小孩抓起。「英歌女孩」的出現令人欣喜。在潮汕地區,這種傳統文化正越來越被年輕一代喜愛,現在,幾乎每個村都有自己的英歌隊,有的地方還組織了女子英歌隊,少年英歌隊。

  英歌舞的魅力,正在不斷發揚光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