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紙鳶帖\肖復興

時間:2024-04-01 04:02:56來源:大公报

  風箏,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玩意兒,相傳是春秋時期墨子的發明,起碼有兩千年的歷史,比高俅高太尉玩的蹴鞠,年頭要長得多。

  北京人放風箏的習俗,自清末時起。開春後,天氣轉暖,雲淡天高,風輕日和,有童謠道:「楊柳青,放風箏。」清明前,是放風箏的最佳時節。老北京人把放風箏稱作是放晦氣,清明祭祀之後,一般講究的人家,就會把放風箏的線繩剪斷,讓其飛去,一冬天籠罩心頭的晦氣便一併散去。所以,清明之後,一般不會再放風箏了,起碼,見到放風箏的少了。

  放風箏,是一種古老的遊戲,老少皆宜,貧富均可。我們一般小孩子,放的風箏,是先用砂紙把竹枇子磨細,做成骨架,再自己用麵粉熬成糨糊,用高粱紙或廢報紙糊在竹枇子上,沒有竹枇子,因陋就簡,用秫秸稈也成。一般做成長方形,下綴幾根長紙條,飄飄忽忽,為保持平衡,雅稱為風箏飄帶。這是北京最簡易的風箏,叫做「屁股簾兒」。

  那時候,小孩子穿的是開襠褲,冬天擋風,會在屁股後面掛了一塊布,就叫屁股簾兒。我們那個時候的小孩子,誰沒穿過這樣的「屁股簾兒」?誰又沒放過這樣的「屁股簾兒」呢?

  那時候,我們放風箏,一般會跑到明城牆上放。那裏離我家很近,順着城牆的豁口,很容易就爬了上去。春天的城牆上,有好多酸棗子和灌木叢,都長出綠葉,紅的黃的紫的野花,也爭先恐後地開放了,好像很歡迎我們的到來。在這裏放風箏,沒有任何遮攔,天藍得像水洗過一樣,顯得格外高,風箏飛上天,想飛多高就能飛多高。而且,來城牆上放風箏的孩子,會有好幾撥。大家彼此心照不宣,都有比試高低的意思,暗暗在較勁,看看誰的風箏放得好,飛得高。天上飄飛的風箏,個個也在較勁呢。

  以前沒有那麼多高科技的遊戲可玩,放風箏便格外有樂,做的風箏也格外講究。這和燈節時做的燈相似,有簡單便宜的走馬燈,也有奢華的宮燈。講究的風箏,如人物孫悟空、鍾馗嫁妹,或動物蜈蚣之類,都碩大無比,能夠將其放到天上,需要功夫,立地不動,要放長線,一下子就能拉起風箏,借風之力,直飛天上。那情景,便不是遊戲,而像似雜技了。放的人得意非常,看的人拍手叫好。

  當然,製作這樣的風箏,更需要技術,老北京城有民諺:北城黑鍋底,南城瘦沙燕。如今人們已經不知道鍋底沙燕是什麼樣子了,但還會有老北京人知道,這裏說的是南北兩城做風箏有名的哈家金家兩家。當然,能到這兩家去定製風箏的,都得是有錢的主兒。

  讀于非闇舊作,于先生是位畫家,不僅懂畫,也懂風箏,自己也做風箏,知道關於風箏的趣聞軼事多。他說了這樣一件往事:有朝廷的時候,皇宮裏的王公貴族也放風箏,飛上藍天的風箏,自然要講究、堂皇許多。皇宮裏的龍椅和珍寶,皇城外的普通百姓看不見,但放飛到天上的風箏,百姓可是能看得見。如果線斷,風箏飛出宮外,百姓還可撿到。宮內便設有了一種叫「鏢陀子」的機關,既可防止風箏外流,也可攔截外面百姓風箏的入侵。但是,風箏哪裏那麼聽話,況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姓自有法子,像能人高手,可以設法招別人家的鴿子飛進自己的手中一樣,便自然也能專門捕捉皇宮裏飛出來的風箏。宮內宮外,如此鬥法,也是舊時京城放風箏的一景和一樂。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