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再見,波里尼\李夢

時間:2024-03-28 04:02:57來源:大公报

  圖:波里尼與阿巴度合作的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唱片封面。

  上周日一早醒來,見到鋼琴家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一九四二至二○二四)去世的消息。二○一九年的春夏,曾在此欄分享過不少鋼琴家的故事,其中波里尼那一篇,引用洪應明《菜根譚》中的「退即是進,與即是得」作為開篇,如今回看,仍多感慨。過去五年裏,我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聽音樂的時間少了,心境也不復過往。如今大師遠去,再重溫他對於蕭邦、莫扎特和貝多芬的演繹,頗有些與以往不同的了悟。

  余生也晚,沒有太多機會親見波里尼那一輩鋼琴大師的演出現場,而這位意大利鋼琴家並不頻繁的亞洲巡演,包括二○○九年的香港首演以及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數次登台,均遺憾錯過。故此,我對於波里尼的認知,都是從唱片以及為數不多的訪談中得來。這位二戰期間生於米蘭的鋼琴家,性格中不曾顯露太多意大利人的爽直、熱烈與不拘小節,正相反,他對於莫扎特、舒曼等德奧作品的詮釋,以及對於因之成名的蕭邦曲目的呈示,均或多或少展示出他內斂的性格,出眾的技巧以及克制甚至偶爾冷峻的情感表達。

  如是內斂與克制,與他的經歷及其作為藝術家對自身的嚴格要求有關。少年得志的波里尼,十八歲已成為蕭邦國際鋼琴比賽金獎得主,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意大利人,也是彼時金獎得主中最年輕的一位。得獎後,波里尼並沒有着急簽約唱片公司、在經紀人安排下四處巡演,而是急流勇退,謝絕了所有唱片錄音與現場音樂會邀約,轉而拜在同鄉鋼琴家米開朗傑利門下學藝,數年之後才重返舞台。

  過去半個多世紀,波里尼這段「成為藝術家」的傳奇經歷被頻繁談及,而或許只有他本人知道,那些年的內省為他日後數十年的為藝與為人,帶來怎樣至深的影響。如果青年時代的他,僅僅滿足於「蕭邦金獎」以及由此而來的鮮花和掌聲,我們或無法欣賞到他與同鄉好友、指揮家阿巴度合作的貝多芬鋼琴協奏曲,以及他對於普羅高菲夫等俄羅斯作曲家作品的好奇與呈示。

  波里尼或許不是二十世紀最偉大或最具知名度的鋼琴家(他的演奏風格特別是晚年的現場音樂會,常常頗具爭議),但他絕對是最了解自己的。因這難得的「了解」,他和他的演奏,成為一代代愛樂人念茲在茲的所在:當我們聆聽旋律從他的指尖流淌,我們亦是在聆聽自己的內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