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自我完善/壓力的正向反應\米 哈

時間:2023-11-01 04:03:01來源:大公报

  在九十年代末,美國俄亥俄州阿克倫市一家醫院的創傷中心,對交通事故的倖存者進行了一項實驗,試圖以事故後立即從倖存者身上採集的尿液樣本,來預測誰會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在五十五名受試者中,有四十六名的尿液樣本含有明顯較高水平的類固醇和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而剩下九名受試者的壓力激素水平則較低。當我們大多以為壓力激素較高的倖存者將會患病,事實卻剛好相反,實驗證明:壓力激素水平較低的倖存者,事後反而患上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任教於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凱莉.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在其著作《輕鬆駕馭壓力》(The Upside of Stress),旁徵博引多項研究與個案,指出了一個違反我們常識的論述:壓力,不一定是壞事。

  在二○○六年,一項在美國進行的研究發現,高水平的壓力會使死亡風險增加高達百分之四十三。這數據合乎你的想像吧!但,這不是研究的結論。研究人員同時發現,這個死亡風險的增幅,只會發生在那些相信壓力有害的一群人。更出人意表的是,有「高壓力水平,但不認為壓力有害」的人之死亡風險是最低的!

  所以,壓力有害嗎?有的,若然你相信它有害。

  積極樂觀,可以是一種近乎信仰的心態,但它的正面影響力卻真的具體而確實。書中提到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對老年持有積極態度的人,其壽命比其他人長七點六年(這比有運動和不抽煙的人,還多出了四年)。

  麥高尼格認為,我們處理壓力的方式比我們意識到的要複雜得多、巧妙得多。除了懼怕,我們的壓力反應還可以是「戰鬥、逃離、投入、連結、發現意義,或是學習成長」,這當中的多個選項都可以令壓力轉化成力量,幫助我們變得更強壯、更健康。

  舉例,當壓力促成「戰鬥反應」時,大腦會釋放類固醇和腎上腺素,從而產生自信心,以及在嚴峻經歷中學習的動力;當壓力促成「連結反應」時,我們會傾向與親密的朋友或愛人交談,引起催產素的釋放,進一步鼓勵我們以正面與關心的態度與他人建立聯繫。

  另外,壓力還可教人珍惜生命。在二○一三年,於史丹佛大學和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報稱經歷過最多壓力事件的受訪群,正是最傾向認為生活有意義的一群。麥高尼格認為,這也解釋到為什麼人們在退休後,明明多了閒暇、少了壓力,但患上抑鬱症的風險卻增加高達百分之四十。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夠將不良的壓力反應,轉化成正面有用的壓力反應,例如戰鬥反應呢?哈佛商學院教授艾莉森.布魯克斯(Alison Brooks)便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建議。在她的演講課上,不少學生都會因為要上台公開演說而感到壓力。常識告訴我們:有壓力時,可以跟自己說「冷靜,我很冷靜」,務求叫急速的心跳慢下來。但,這樣硬生生的紓緩方法有用嗎?如果你曾經試過的話,你大概知道這是不太可行的。

  與其命令自己的心跳慢一點,教授的建議是:覺察你加快了的心跳,認同自己有緊張的心情,並跟自己說:「我很興奮」。

  布魯克斯的觀察發現,跟自己說「我很興奮」的組別,比起叫自己冷靜的組別,演說時更有自信與說服力。這是一個簡單的技巧,但它奏效了:先覺察壓力,然後轉換心態,將之轉化成力量。

  覺察壓力,是駕馭壓力的第一步,甚至是「取消」壓力的重要一步。在書中,麥高尼格提到心理學家馬克.西瑞(Mark Seery)的一個實驗,實驗內容簡單直接:要求參與者將手浸入冰冷的水中。

  實驗發現,如果受試者事前不知道要伸手入冰水,當他們的手觸及冰水,隨即會感到痛楚與不快,甚至立刻「無法忍受」而快速將手抽出來。相反,如果受試者事前便知道要伸手入冰手,他們便不會有太大的激烈反應。

  麥高尼格認為,冰水,等同壓力。如果我們有準備好迎接壓力的心態,壓力來臨時,我們依然會覺察到它,但它再不是叫人無法忍受的刺激,而可以是大熱天時教人透心涼的興奮。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