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人生在線/重陽話老\南 翔

時間:2023-10-23 04:02:48來源:大公报

  圖: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資料圖片

  又到重陽。

  歷來重陽節就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是否「祈壽」的內涵拓展傳承,之後便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概而言之,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雙峰並峙的兩大主題。

  感恩與敬老連在一起,放大了反哺的鏡像。讓人感覺,不敬老則是不知感恩之輩,不懂感恩之人,當然就是忘恩負義之徒。毋庸置疑,敬老、孝老、愛老,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這個圖景很美,很溫馨,很和諧,故而需要特設一個九九重陽節來安放。「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長。」白髮與垂髫,高台與黃菊,桑麻與甜酒,那是情與景的交融,詩與文的彈奏,愛與美的綰合。

  然而具體到每一個垂垂老矣者,境遇又那麼真實如鐵,深刻若潭。無法用四世同堂、含飴弄孫、天倫之樂等形容詞一言以蔽之。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殆無疑義。老齡化社會的快速到來,一方面是出生人口減少,另一方面是人之壽命增加。兩相疊加,則增速可知。這個增速所帶來的負重,需要一個個具體的家庭,一個個具體的身份──兒子或女兒,爺爺或奶奶,父親或母親來承載。

  看到過一個視頻,一對空巢老人去世之後,遠在太平洋彼岸的兒女隔空就把房子給賣了。接手的新房主,在收拾房間的時候,看到了老人生前的各種榮譽證書、照片,更有疊放得整整齊齊的孩子的獎狀、作業及成長日記──那是一代人一顆顆年齒的真實紀錄,風霜雨雪,朝夕晨昏,不曾中輟的既往早已泛黃。當新房主將這些報告給老人的兒女時,得到的回答是,他們並無需要,遠隔重洋,任憑他們處理就是了。近日有一位深圳女作家,講到自己大姐腦溢血之後,因家庭條件好,及時搶救過來,卻在卧床的那幾年,身邊的孝道與親情終於經不起繩鋸草磨,逐漸耗盡,令大姐無語看透了人間醜陋。她嘆息,早知如此,大姐還不如早走了的好!

  壽則福與壽則辱,是長者的一體兩面。

  再過兩三個月,我母親就滿九十九周歲,邁向期頤之年,是不折不扣的長壽老人了。

  何謂期頤之年,期是期待,頤是供養,意謂百歲老人飲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別人供養或照顧。古時稱百歲為「期頤之年」。

  現如今我母親思維正常,基本生活還能自理,可以自己吃飯,喝水,刷牙,洗臉,扶車緩步……她沒有像不少老齡人那樣患阿茲海默症,「六親不認」;更沒有像我熟悉的一位朋友的父親那樣中風失語,卧床插胃管,與植物人的唯一區別,只是還剩思維。

  每當我或姐姐們推着老母親進電梯,出去廣場,讓她照日光、聽市聲、扶籬站立,湊在她耳邊說家常,鄰里無不投來羨慕的目光。樓下保安,有次舉着手機過來拍照。問他為何?他說發回去給家鄉人看看。

  我明白他的用心,也理解當下世態。兩棟比鄰而居的樓層,有不少老人居家養老,但自家人照顧老人的,僅此一戶而已。

  就在我寫此文之時,一位外地老友發來這樣一條微信:

  「剛才一個朋友給我打電話,她幾個姐弟,媽媽八十四了,健康得很,只是要求子女輪流來陪她,而且一切費用由母親開支……每人僅輪流陪了兩個月,兒子說自己身體不好,不幹了(這兒子是得了母親許多好的,當年他中專畢業,母親託人助他進了一家福利不錯的單位,分了房子,五十多歲就退休了,退休金也不低),必須送母親去養老院。幾個女兒也都同意,可母親不幹,說自己什麼都好,只是怕寂寞要求孩子們輪流來陪她。她們的母親也願意帶着退休金和存款去子女們的家,哪一家都行,可孩子們都不願意。這老太太並無怪癖,也好相處。為什麼會這樣啊?我想了很久,能理解幾個孩子,也理解她們的母親。我女兒前幾年說過,如果我不去她所在的國家,她退休後就來陪我。我立馬表示拒絕,我認為這樣不合適,綁定了兒女的自由,我會於心不安。所以我會安排好自己。當今像你這樣的兒子、弟弟、舅舅、叔叔已經很少了……」

  我母親沒有牙齒,需要每天將各種葷素菜餚打成糊,再和到稠粥裏給她吃。她視力、聽力和腿力都所剩無多,推車進出洗手間,最好都有人在側助力,以免摔倒。老年人並非便秘,乃因腸蠕動不佳,拉不出大便,需要隔三差五灌腸。這些都不太難;最難對付的是,她起夜頻繁,最頻繁的時候,每十幾分鐘就要起來一次。一個人是不可能有這麼多夜尿的,只能說是精神作用。無數次勸其穿紙尿褲,無數次被她堅拒──理由始終如一,拉不出。此種照顧,讓我的親人們有時失去耐心,會有脾氣。我能體諒親人們的不堪負累,畢竟她們年紀也大了;尤其是母親不肯穿紙尿褲,卻又要叫人扶抱頻頻起床之時。但是我更願意設身處地站在母親的角度去思考,嘗試着多方面糾正她起夜過頻的習慣:試想給她每天通便,她的睡眠就有改善。

  我堅持給母親晚飯後按摩已經十幾年了,那是我每天用雙手與重聽的母親交流情感的半個小時──從頭、耳、頸項、後背、雙手與雙腿一一捋過。那是按摩,也是無聲的對話。

  斯節斯景,我常想到一位遠在貴州的表姐夫所說:你們這麼大了,還有一位媽媽在身邊可叫,這是幸福的。

  人生自古誰不老?豈待重陽心始高。但願世間少病痛,千家萬戶捧壽桃。

  我珍惜這種幸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