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霓虹招牌是世界奇景之一,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彌敦道兩旁布滿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油尖旺、灣仔、銅鑼灣等地方均是霓虹招牌的天堂,是香港城市景觀的一個特色。
曾憲寧執導的《燈火闌珊》(A Light Never Goes Out),代表香港角逐第九十六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國際間知道香港曾出現過霓虹招牌這個世界奇景。
霓虹招牌消失的原因,筆者認為,除了政府為了避免意外而訂定相對苛刻的建築條例外,另一個原因是霓虹招牌的工藝消失。為什麼會消失?一個理由就是原本負責工藝訓練的職業訓練局,變成了一個頒發學位的機構。而課程的時間被縮短,訓練一位工藝師需要至少十年時間,先要打好基本功,再累積經驗。可惜香港沒有一套完整的現代工藝教育系統。
日本有「匠人計劃」,容許工藝師設館授徒,技術薪火相傳。內地也開始引入這種匠人制度。唯香港把職業教育「行政程序化」,把課程設計「框死」。課程只有兩、三年,沒有一種持續性的長期教育或進修。在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地方,對於工藝師培養有另外一套系統。例如在瑞士,進入鐘錶公司學習做工藝師,也另有一套系統。讓素人經過培訓之後,了解製錶工藝和機械原理。
香港一直以來有非常多的工藝大師,修理手錶、霓虹招牌、印章雕刻、珠寶首飾、旗袍裁縫等,均有非常深厚的工藝造詣。因為香港上世紀七十年代是一個製造業中心,由第二產業(Secondary Industry)經濟主導,需要有大量的技工。內地改革開放後,八十年代香港工廠北移,把生產技術帶進內地。所以香港有很多工藝,例如珠寶、鐘錶、服裝、廚藝等都傳授到內地去。唯獨是霓虹招牌,因為與大廈結構安全有關,遭到清拆。香港由曾經五光十色的城市變成霓虹招牌失傳的地方。這個問題應該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制定相關政策要考慮的一部分。香港要保持文化特色,康文署於二○一七年公布「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涵蓋二十個項目,包括表演藝術、風俗儀式、傳統節慶、手工藝等。為特區政府提供參考依據,在分配資源與保育措施上訂立緩急次序。
但到了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僅是一項學術討論或標籤,而甚少有實際的政策去支持非物質文化的發展。紙紮、竹棚搭建、霓虹招牌以及很多香港各式各樣的地道美食,如「絲襪奶茶」、缽仔糕等,均需要有政策配套支持。這一方面,韓國和日本做得比較完善,值得學習。近年內地也因為文旅政策進而發展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項目。
面對同區競爭,香港需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實質化,要訂立配套政策去培養本地工藝人才。應該盡快把職業教育脫離學位化,變成一個真正的工藝教育系統,把傳統工藝傳承下來,別讓僅餘的霓虹招牌在無聲無息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