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狂飆》。無論角色大小,很多演員都飆了一把演技,十分出彩,值得一看。
這是個掃黑除惡,正定勝邪的故事,時間線橫跨新世紀以來的二十餘年,眾多人物角色的人生經歷和命運跌宕都貫穿於社會發展和時代巨變之中。通過對比他們各自對道德標尺的把握,和是非黑白的選擇,展現了光榮與理想、信念與堅持,勇氣與擔當。主人公安欣從朝氣蓬勃到白髮蒼蒼,從鬥志昂揚到暮氣沉沉,從心直口快到言不由衷,不變的是他對正義的執著追求;也正是這種執著支撐他一邊在漫長的黑暗裏等待光明,一邊繼續前行。這就是擇善固執。
擇善固執,出自《禮記‧中庸》:「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選擇正確的事情去做,且一直堅持不變。歷史上有許多擇善固執的名人軼事:不事權貴的嵇康,不為斗米折腰的陶淵明,耿介進諫的魏徵,英勇抗金的岳飛,廉潔剛正的海瑞,銷煙抗英的林則徐,等等。
相比順勢而為,潮流所趨的堅持不懈,和主流對立,逆潮而上的擇善固執就顯得尤為艱難,甚至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有曠世之才的嵇康,無法改變被鍾會陷害的命運,廣陵散終成絕唱;令金敵聞風喪膽的岳飛,沒躲過佞臣奸賊的暗算,就義於昏庸國君的屠刀。這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有大智慧,心明眼亮,明辨是非,是為「擇善」,他們也有大膽量,無懼逆行的壓力和險阻,有底氣「固執」。
實際上,因為擇善固執而載入史冊的不僅是大人物。最近我讀到明初的洪武四大案。空印案中,「時帝方盛怒……丞相御史莫敢諫」,一介書生鄭士利,借助當時平民可以直接上書的渠道,大膽向朱元璋解釋空印的操作僅為權宜之計,並非官員們刻意欺君瞞上,並陳說誅殺官員不僅沒有法律依據,也會造成重大的人才損失。雖然他所言皆實,卻終獲罪勞改,朱元璋仍然「竟殺空印者」,無人幸免。這種擇善固執的勇氣和堅持,並沒有改變歷史的走向,但是這個沒有任何官職和背景的小人物,卻在《明史》中以《鄭士利傳》留名千古。可見,不論身份高低,無關事件大小,擇善固執的人,心中的準則,賦予他們莫大的勇氣去執著、去堅持,不計得失。
講回《狂飆》劇組的演員。有的已經出名,也懂得珍惜自己的羽毛,不借聲名去兌現財富;有的還未出名,默默耕耘了多年,終於等來了合適的劇本和角色。他們的堅持,讓觀眾看清了演技和流量的分野。感謝《狂飆》這部作品,一個傑出的警察,一個精彩的故事,一群優秀的演員,讓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擇善固執的力量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