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雞毛菜口感清香。\作者供圖
周末在街市買到了難得一見的雞毛菜。雞毛菜,貌似的確沒有其他更文雅一點的名字,其實就是小白菜的幼苗,一乍來長,翠翠綠綠,葉面上還有肉眼可見的小絨毛,微微一層,更讓人覺得鮮嫩。
為了突顯食材的原味,很多料理手法都會盡量避繁就簡。即便以濃油赤醬和鹹香甜鮮為特色的上海菜,最常見的雞毛菜做法還是清炒和燒湯。
清炒,完全不加香料爆鍋,以大火快速翻炒。為鎖住鮮菜的水靈,時間不宜太久。最後,輕手撒些鹽就好。
不同於廣東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那碗滋味濃郁的老火燉湯,在上海甚至更加廣闊的北方地區,最家常的還是蛋花湯,清淡利口又快手。葱花在油鍋裏爆香,加清水滾開,再下雞毛菜。關火前淋一層薄薄的蛋液,一團團的蛋花就會在沸湯中歡快而熱烈地翻滾綻放,稍加鹹味就大功告成。絲瓜、冬瓜、菠菜、芹菜、小白菜、萵筍葉等等,眾多蔬菜都能用來燒蛋花湯。還可以隨心所欲地加些紫菜、番茄、蝦皮、榨菜之類,各有風味。廣東老火湯一般用於開餐,要以醇厚敦實的香氣打開味蕾和胃口;蛋花湯則是餐後溜溜縫兒的多一口,意在去油解膩,蜻蜓點水才更讓人意猶未盡。
大學時有一次做家教,家長執意留我吃飯。普普通通的幾道家常菜,已經沒什麼印象了,只是還清楚地記得那碗熱氣騰騰、滋味鮮美的雞毛菜湯。在那個落着秋雨的寒涼天,實在讓人溫暖。離開上海很多年了,可我有關上海的林林總總的回憶中,雞毛菜湯可是個「鮮得掉眉毛」的存在。
雞毛菜的許多「同門親戚」也都是家常菜,做法也不複雜。清炒燒湯兩相宜,也可以有其他的發揮和演繹。上海青,加幾朵肥香菇,蒜爆油香,用蠔油增味;杭白菜,加點蝦乾或白蜆,配上木耳和油豆腐,用些湯水小煮一下;娃娃菜,加點火腿和皮蛋碎,再多幾顆枸杞稍許煨燉一下最入味;黃芽菜,或醋溜或酸辣,酸爽開胃,或切絲,跟滑身的嫩豬肉絲互相搭配,成就一盤香噴噴的爛糊肉絲。可是雞毛菜,大家好像都更願意固守最簡單的燒法,如其名之微,極盡樸素低調;卻又同時體現其本味之獨特鮮美,彷彿任何添加都是多餘。
愛吃且會吃的廣東人對青菜的要求並不能算高,一盤脆卜卜的白灼菜心可以從年頭吃到年尾,簡簡單單,年復一年,他們也絲毫不厭倦,只是讚嘆其香甜。大文豪蘇東坡也許一早就看明白了,他說:人間有味是清歡。上海人的雞毛菜也好,廣東人的甜菜心也好,都是讓人放不下的心頭好。清歡之味,至簡至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