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英倫漫話/西敏鐘聲\江 恆

時間:2022-01-06 04:25:08來源:大公报

  圖:英國倫敦大笨鐘「停工」維修四年,元旦再度敲響。\路透社

  當英國唯美主義詩人王爾德漫步倫敦橋畔,寫下代表詩作「我腳邊淡綠的泰晤士河,卧着,像一帶碧玉泛着漣漪」時,我想,他一定還聽到了來自西敏寺的鐘聲。

  是的,那鐘聲便發自於矗立在泰晤士河畔的著名大笨鐘(The Big Ben),逾一個半世紀以來,那洪亮的鐘聲響徹泰晤士河兩岸。在今年一月一日新年來臨之際,因嚴重老化而「停工」維修四年的大笨鐘再度敲響,大鐘外觀也「拂去塵埃見真容」,不僅顏色上重新回到英國人喜愛的「普魯士藍」,圖案上也集齊象徵蘇格蘭的薊花、威爾士的韭葱和北愛爾蘭的三葉草,讓這座古老建築又重新煥發青春。

  在一八五九年大笨鐘剛剛建成時,設計師本傑明.豪爾爵士(Benjamin Hall)應該沒有想過,他的名字會與這座大鐘聯繫在一起,並從此名垂青史。為簡單起見,英國人一直親切地稱其為Big Ben,而它也年復一年定期噹噹噹地報時,除了戰爭期間躲避轟炸、悼念邱吉爾首相去世和此次大規模維修,它從未「休息」過。到了二○一二年,為紀念英女王登基六十年,大笨鐘的鐘樓有了一個新名字──「伊麗莎白塔」,而鐘樓作為西敏寺(即英國國會大廈)的一部分,就默默地守候在泰晤士河旁,靜觀潮起潮落,見證世事變遷。

  今天對於很多人來說,大笨鐘是倫敦地標性建築和旅遊必去的打卡點,但在英國人心中它卻有着特殊的地位,二戰期間大笨鐘在納粹德國的轟炸之下,兩個面一度被炸毀,但整體始終屹立不倒,成為頑強精神的象徵。美國知名女作家麥卡勒斯在她的小說《抵押出去的心》中,對大笨鐘給倫敦市民帶來的鼓舞有着精彩的描述。

  她在書中寫道:英格蘭會在黑暗之中聽到大笨鐘的聲音,或許在鐘聲響起的那個小時裏,會有爆炸的咆哮聲,以及轟炸機致命的喃喃低語,又或許那會是靜籟無聲一夜,無論是哪種情況,鐘聲都會在我們心靈的耳朵中響起。站崗的士兵,防空洞中的市民,街頭的無家可歸者,傷員、農民和孩子,都會在午夜時分靜靜聆聽,那鐘聲會在那黑暗島嶼上的城市和全部的鄉間響起。在倫敦歷史博物館的一份官方記載中,大笨鐘和聖保羅大教堂一樣,在倫敦大轟炸(The Blitz)中奇跡般倖存,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的反法西斯鬥志。

  頗具戲劇性的是,大笨鐘在戰爭中也曾意外給國家帶來危險。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一書中提到,在二戰期間,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新聞播送到納粹佔領下的歐洲地區,而每段新聞廣播的開頭就是大笨鐘報時鐘聲的現場直播。但有些天才的德國物理學家,居然找出一套方法,只要靠着鐘聲在廣播中的微小差異,就能判斷倫敦當時的天氣,這對德國空軍來說,可是珍貴無比的戰事情報。至於英國是否因此蒙受了損失,我們不得而知,但英國情報部門在意識到這一點後,就不再採用大笨鐘現場直播,而是改用一組錄音來代替。

  或許是由於大笨鐘在戰時的這些傳奇經歷,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不少作家喜歡把其作為諜報題材作品的重要元素。人所熟知的當屬英國作家約翰.布臣的經典小說《三十九級台階》,書中德國間諜組織在大笨鐘裏安放了炸彈,試圖炸死來訪的希臘總統,以挑起戰爭。通往大笨鐘的三十九級台階是行動代碼,而大笨鐘的指針就是引爆炸彈的機關。一九七八年英國導演唐.夏普翻拍的同名電影中,男主角英國工程師亨內奮不顧身地躍出大笨鐘的玻璃窗外,用雙手吊在大笨鐘的時針上,阻止炸彈被引爆的那驚心動魄的一幕,讓人至今難忘。

  到了英國偵探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筆下,大笨鐘又成了破解懸案的關鍵線索。在她的小說《灰馬酒店》中,有人在收音機裏聽到大笨鐘敲響十二下,而且聽完之後,又親耳從窗外再聽見它敲一次。偵探根據大笨鐘的鐘聲和聲波原理,認定其實大笨鐘只敲了一次,而不是兩次,只不過人耳聽到的聲音,是通過兩種不同類型的聲波傳過來的而已。以大偵探福爾摩斯後人為主角的新編暢銷書《GPS拼圖》中,也將大笨鐘的響聲融入故事,偵探憑藉遭綁架並被蒙上雙眼的女孩聽到十三下大笨鐘聲的細節,根據同樣的科學原理成功破案。

  當然,大笨鐘更多的時候是代表英國民眾的日常,是生活中離不開的一部分。就像英國作家毛姆在《人性的枷鎖》中所寫:主人公菲利普坐在皮卡迪利廣場的長椅上,將近清晨時分,又信步朝向堤岸大道走去,沿途聽大笨鐘每十五分鐘敲響一次,他盤算着還要多久城市才會甦醒。以及另一位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在小說《在切瑟爾海灘上》裏所提到:他們像往常一樣坐着吃晚餐,樓下傳來無線電的響動,那是十點檔新聞節目開頭那幾記大笨鐘敲響的聲音。

  如今每逢英國重大節慶,大笨鐘總會準時響起。去年一月一日午夜前夕,尚在「停工」中的大笨鐘曾破例為英國正式脫歐而敲響,當時不少英國人稱聆聽的是「獨立宣言」,僅一年之後,更多的人認為那鐘聲講述的是不同的故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