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英倫漫話/遠山的呼喚\江 恆

時間:2021-04-22 04:24:12來源:大公報

  圖:大英博物館展出帕特農神廟石雕的展廳。\資料圖片

  「金光璀璨,端莊美麗,一旁凝視的眾神為之驚嘆」,古希臘《荷馬史詩》如此歌頌勝利女神雅典娜,她的金色雕像曾高高矗立在雅典衛城山崗上的帕特農神廟,對希臘人來說,這座神廟是國家的一個象徵,卻又是心中永遠的痛。

  之所以痛,是因為這座承載着希臘輝煌歷史的古老建築飽經磨難,裏面精美的大理石雕塑更遭切割並以不同方式流散海外,其中有一半左右現存放於英國的大英博物館,與古埃及的羅塞塔石碑、中國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等並稱為三大鎮館之寶,希臘為從英國手中索回這些流失的國寶,踏上了三十多年的漫長「維權路」。

  將時光撥回至公元前五世紀,希臘為了紀念打敗波斯軍隊,修建了祭祀用的神廟,裏面鑲滿講述英雄事跡的精美雕塑,鎮廟之寶就是雅典娜的金像,因為希臘人相信取勝的關鍵是受到了雅典娜的保佑。公元前一世紀前後,希臘被羅馬人攻佔,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其他宗教場所因此被取締,帕特農神廟也未幸免,建築被改成了基督教堂,不少石雕被破壞掉,雅典娜金像也被融化,並打造成金幣充當了軍費。隨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起,佔領希臘全境,帕特農神廟又被改成清真寺,在戰爭期間,神廟被當成軍火庫,但不幸遭炮彈擊中,引燃軍火而發生爆炸,整座神廟被炸塌了一半。雖然遭遇一連串災難,但神廟石雕仍得以幸存。

  時間來到十八世紀,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掠奪資源,令國內物質生活大大提高,但精神需求卻得不到滿足,社會因此出現一股崇尚希臘文化的趕時髦浪潮,達官貴人們趨之若鶩,都以能收藏幾件希臘物品而感到高人一等,這也無形之間令希臘文物陷入浩劫。

  據史書記載,十九世紀初,英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托馬斯.布魯斯買通了蘇丹的近臣,要了一封官方文書,內容大概是希望能到希臘各地考察,而他實際的目標就是帕特農神廟石雕。之後他花了三年時間陸續從神廟拆下石雕,並切割後運回英國。消息傳出後,他此舉遭到正義人士的譴責,詩人拜倫就批評,「連野蠻人都沒有破壞的東西,卻被這個蘇格蘭人給毀掉了」。之後托馬斯家道中落,就把石雕拍賣,最終被王室買下放在了大英博物館。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托馬斯繼承了祖傳爵位,是第七代埃爾金伯爵,神廟石雕又被稱為埃爾金石雕,而他的兒子──小埃爾金伯爵,就是洗劫了頤和園和圓明園中大量文物,又下令焚毀整個圓明園的罪魁禍首,從這一點上看,父子倆身上都深植強盜的基因。歷史上,很多英國人像他們父子一樣四處掠奪,比如英國牧師兼收藏家切斯特,是「獲得」最多埃及文物的人,大英博物館資料記錄稱,「他在每年的旅行中收集了大量古物,包括一些極具價值的物品。」

  根據希臘政府統計,在總共九十多塊帕特農神廟石雕中,有近六十塊在英國;在六十多塊柱壁中,有十五塊在英國;從兩個山形牆上挖下的近三十塊浮雕中,有十九塊在英國。也就是說,如果把這些石雕收回,差不多就能恢復神廟石雕的原貌,也難怪多年來希臘堅持不懈地向英國申索石雕,並將其視為結束屈辱歷史和實現國家復興的重要象徵。

  希臘萌生要回帕特農神廟石雕的想法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交涉中英國一直予以拒絕,理由是石雕是以合法手段獲得,但希臘認為這個說辭屬偷換概念,大英博物館收藏過程可能合法,可當初從希臘運出來的時候,手段是否合法要打上問號,至少未經任何權威部門的許可才被帶走。在英國脫歐期間,希臘還曾游說歐盟,試圖將英國歸還石雕作為達成協議的條件。今年恰逢希臘獨立二百周年,希臘本希望以「借展」的形式迎回石雕,但未如願。迄今希臘為石雕而專門修建的雅典衛城博物館,仍有展廳以空曠示人,就是期待有一天石雕能夠回家。

  美國資深記者莎朗.韋克斯曼在《流失國寶爭奪戰》(Loot)一書中認為,歸還帕特農神廟石雕摻雜了錯綜複雜的歷史和現實、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並對於它們究竟歸誰所有,還是屬於人類共同遺產的一部分,超越了文化界限,提出靈魂拷問。實際上,很多英國人擔心,若歸還希臘的文物,就等於打開了一個口子,那些掠奪自埃及、印度、中國的文物勢必也要歸還,要知道,大英博物館中本國的文物不到十分之一。

  在大英博物館十八展室,帕特農神廟石雕就長年靜靜地擺放在那裏,殘缺的馬首和人身,一切栩栩如生,又格外孤零零,就像希臘旅遊局給遊客派發的小冊子中說,「馬首想念着身體,側腹需要它們的腿和蹄,女神雅典娜的頭正呼喚着她的軀幹,那些被肢解的騎手,用作祭祀的動物和奧林匹亞諸神雕塑,讓雅典娜祭祀節的遊行隊伍支離破碎。」

  就在不久前,英國阿伯丁大學宣布將把一八九七年被英國掠奪的貝寧青銅器物歸原主,消息也把希臘要回帕特農神廟石雕的希望重新點燃,在希臘人看來,這不單單是石雕的重回故里,更是雅典衛城山上神靈的聲聲呼喚。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