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君子玉言/庚子中秋感懷\小 杳

時間:2020-09-30 04:24:02來源:大公報

  圖:車身印有「慶國慶 賀中秋」的電車穿梭港島,慶祝佳節\中新社

  明天就是中秋節了。今年的中秋與國慶同一天,這種「巧合」在本世紀僅有四次,上一次是二○○一年,第三次是二○三一年,最後一次是二○七七年。樂觀估計,我們能趕上三次。

  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節日,基本上共同的特點就是群吃群嗨。少的兩個人,比如情人節,多的一大家子或者更多。數來數去,好像只有「世界讀書日」才適合一個人。疫情之下,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在調適,一切都在重新感受。可以想見,疫情過後的將來,人們過節的方式和心境或許會發生變化,由線下扎堆改成線上Zoom,由實體Party改成雲聚會,甚至可能只有一個人獨秀歡樂直播,只需人們網上圍觀,點個讚打個賞。所有的節日,不論方式如何,目的就是為了慰藉心情,寄託心情,表達心情。

  記憶中,節日在異域他鄉度過曾有幾次,曾在福建過中秋,在台灣過聖誕,在美國過春節。二○○五年去泉州出差,恰好趕上中秋,一個team的人一起賞月吃月餅唱歌。如今,帶隊的leader已經過世,團隊人員工作各有變化,難得聚首,但偶有見面,說起十幾年前那個中秋夜,記憶猶新。台灣過聖誕節那次是在高雄,聖誕氣氛不太濃,但感覺還是有點別樣。在美國的春節是在旅途中,因時差,無法與國內的春晚同步,還是到中餐館吃了餃子。他鄉異地,節日就像一個紐帶,讓一群人以親人團圓的方式聚首,彼此就有了親人般的情感。風景在路上,感懷在心中。

  這個庚子年,疫情籠罩了春節直到中秋,覆蓋了每一份心境,令每一個節日都五味雜陳。就中秋而言,香港的月餅是迄今最好吃的;香港隨處可享海上升明月的美景;香港有中秋賞燈的習俗。好吃好看好玩的元素都有了;難得的,是被關山阻隔的團聚,是民生艱難中的過節心情。

  香港這個華洋雜處的地方,節日也是中西均沾,春節聖誕、復活佛誕,中秋重陽。無論哪個節日,都是全港性放假,於是華人洋人共享這個或中國風或西洋風的節日,節日不問出處,各嗨各的,其樂自知。就西節而言,聖誕樹、萬聖燈一個不少。就中式節日而言,春節禧利街的大紅燈籠維園花市、元宵大坑舞獅,還有新年前夕、年初二及國慶日的維港煙花……雖然煙花晚會曾因一些事情被迫取消,比如二○一四年因非法「佔中」、去年因「黑暴」、今年因疫情,節日氣氛大有減弱,但好好過節始終是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的心願,不該因意識形態、因政治爭拗、因政見分歧而改變。

  復活節,你畫你的彩蛋,我放我的假去看老媽;清明節,我祭祖掃墓,你郊遊踏青。哪怕同樣的中國節,在香港也可以吃到南北不同風味,端午糉子,甜的鹹的,肉餡的豆沙餡的;中秋月餅,廣式蘇式……你儘管一邊享用中餐,一邊喝法國葡萄酒;一邊吃料理定食,一邊咖啡月餅作餐後甜點。一個十足的中國胃,也可變得mixed,意粉OK,日料OK,泰式咖喱蟹OK,德式啤酒豬肘OK,法棍扎得嘴唇都破了,還嚼得津津有味;小小的中式餃子館拉麵館也時常可見金髮碧眼的老外……在香港當一個跨界吃貨,毫無違和感。

  這要得益於香港中西風匯集交融,不知不覺中,口味變得寬闊了。從而知道,同樣的菜蔬,可以有無數種做法。關於美味的解讀,答案絕不止一個。不同文化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自成體系,也可以拼接一桌,並坐相顧,彼此欣賞,互相滋養。

  汪曾祺先生曾說,「口味不要太窄,什麼都要嘗嘗,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異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點。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老先生還說:「許多東西,乍一吃,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口味單調一點,也還不要緊,最重要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泛一點。」

  如果一個人口味特別固執不肯包容,其緣由往往是見識單調,或者對他者認知狹隘。總以為自己最好,總以為眼前最佳。這樣的人,他不僅很難理解文化的多姿多彩,也很難包容這個世界的豐富多樣。狹隘者、排他者是走不長走不遠的。

  我總覺得,一個寬闊包容的香港,才是香港應有的樣子,才是它的迷人之處:它既有中華文化的底色,又相容西方文明的精華;既崇尚並傳承本民族的傳統,又恰如其分地尊重異族風俗。這也才是我們最希望的、最喜歡的香港模樣。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