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化經緯/明月何曾是兩鄉\吳 捷

時間:2020-09-28 04:23:50來源:大公報

  圖:星散天涯之人也能共賞同一個月亮\資料圖片

  有位日本朋友研究日本古典文學,某日拿了一部記載日本十二世紀和歌大賽的《六百番歌合》登門求教:「參賽者之一引用了白居易的詩『鳳凰池上月,送我過商山』,這句詩是什麼意思?」我靈機一動,告訴她:「白居易看到的月亮,其實與阿倍仲麻呂寫的三笠山之月是一樣的。」朋友恍然而悟,遂相視而笑。

  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生於奈良,原是日本遣唐留學生,在唐五十餘年,歷仕玄宗、肅宗、代宗三朝,頗受寵信。他在離唐時所作三笠山之詩,於日本婦孺皆知;作此詩的背景故事,《土佐日記》、《今昔物語集》、《江談抄》、《古本說話集》等日本古籍皆有記載。所以我一說三笠山,那位日本朋友就明白了。

  唐玄宗天寶十二年(七五三),在唐已近四十年的阿倍仲麻呂終於獲准回日本。他來唐朝求學時年方弱冠,離開時已過知天命之年。告別唐土前,他作和歌一首:あをうなばら  ふりさけみれば  春日なる三笠の山にいでし月かも。大意為:遙望遼闊碧波,眼前之月,彷彿就是(故鄉奈良)春日(神社邊的)三笠山上曾經見過的月亮啊。春日神社,是日本遣唐使出發前必去的祈禱平安之處。據井上靖的歷史小說《天平之甍》,阿倍仲麻呂於黃泗浦(位於今江蘇張家港)登船後,見陰曆十五的圓月而作此和歌。而記敘此事最詳的《土佐日記》雲,阿倍歸國前,唐朝的友人於登船之地(《今昔物語集》說在明州,在今寧波,與日本學者荻谷朴的考證相同)為他餞行,席間作詩惜別,依依不捨,直到陰曆二十夜月升自海上,阿倍遂作和歌答謝。不過據荻谷朴註解,阿倍離唐的具體日期已不可考。所以,我們無法得知阿倍詩中的月亮到底是滿月、上弦月還是下弦月,但當時的月亮是圓是缺,對詩意影響不大。這首和歌將過去和現在、故鄉和唐土這樣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通過能夠穿越時空的月亮聯繫起來,短短三十一個音節裏洋溢着作者感慨身世、思念故鄉之情。

  月亮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這一概念在中國詩歌中早已有之。寫月亮能夠跨越空間,最有名的大概是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即便星散天涯之人也能看到同一個月亮。更早的還有劉宋時期謝莊的《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月亮還能夠穿越時間。人間時光流逝,月亮卻彷彿永遠不變,朗照一代又一代,見證歷史的玄幻和人生的起伏。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把酒問月》「古人不見今天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對月亮的感知也相似。據《土佐日記》記載,雖然阿倍的三笠山之歌是用日語寫成,但當他為在場的唐人解說大意後,唐朝的友人不但理解了詩意,而且對它吟味再三,愛不釋手。《土佐日記》就此評論說:「雖然唐土和日本的語言不同,但既然月光是一樣的,它觸發的人情也應該是一樣的。」

  朋友請教我的那句「鳳凰池上月,送我過商山」出自白居易的《宿陽城驛對月》。白氏離開長安赴任,於長安東南商山腳下的陽城驛與親友告別。此後,只有他先前在長安中書省鳳凰池畔常常見到的月亮陪伴他走過商山。這也是將過去和現在,將鳳凰池、商山以及即將踏上的土地用能夠穿越時空的月亮聯繫起來,與阿倍仲麻呂的三笠山之詩殊文而同趣。在日本,受這句詩啟發而作的和歌也數不勝數。

  約兩個半世紀後,這首寫三笠山之月的和歌在日本入選地位崇高的《古今和歌集》;又二百餘年,入選類似日後《唐詩三百首》的《小倉百人一首》,至今在日本膾炙人口。深邃的夜空中一輪(或一彎)明月,映出海邊望月人的感慨。少年時代,為何竟會對漢文感興趣?如何伴着紅燭微茫,日復一日披閱揣摩?那一日辭別故鄉,最後望了一眼三笠山上的明月,乘布帆木船,九死一生來到唐土,舉目是異鄉的明月,卻又依稀彷彿奈良之月。此後寒窗苦讀,遨遊於浩如煙海的典籍中,繼而又飾金衣錦,出入禁中,仰望所見,是長安、洛陽之月。紫陌青門之上,斗拱飛簷之畔,一點明月窺人:翩翩少年已成長為沉穩朝臣,說的是唐語,往來的是唐人,飲食、衣服、起居,無不是唐土樣式。五年,十年,二十年,三笠山的月色,出發前一晚的不安和祈願,都慢慢淡去,不再魂縈夢牽。然而在歸國前的那一夜,獨自望鄉,明月升自碧海,悠悠清質,靄靄澄暉,又映出當日在春日神社祈禱的十七歲少年的臉。在唐數十載的求學和仕宦生涯如雲煙過眼,返鄉的海路,是天上一輪華彩照耀下的萬頃清波。明月何曾是兩鄉?長安之月,商山之月,奈良春日神社之月,還有東海上升起的月亮,都是一樣的。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