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尋找蓮溪\陳德錦

時間:2020-09-28 04:23:49來源:大公報

  尋找蓮溪,在於記憶深處一句話:「新橋離家遠。」澳門有多大,什麼地方能說得上遠?「新橋那兒沒橋!」回答是真實的。打開當年的地圖去找,不見叫新橋的橋,也不見叫新橋的街道。我的興趣本不在橋,而在橋下的溪水。

  地圖不會印下遙遠的記憶,哪怕記憶是許多眾數。城市地貌改變了,舊地名沒改,長居本地的村民像上一代人沿用。大概沒有恰當的新名稱,而村民又感到舊名親切,有了歸屬感。

  「新橋」建造在一道彎彎的淺溪上,可靠的形貌不見於古舊的圖片或畫像,隨着溪水因開路工程被填塞,已同時被拆除。這已是我初聞新橋之名五十年前的事,如今又過了五十年。不見橋,那橋下的蓮溪更渺茫了。澳門三面環海,一條淺溪何足掛齒?

  那時我只羨看大江大河,不知溪澗對耕作也十分重要。蓮溪是自然水道,因溪水由內港流入,又名鹹涌,也又有人說溪水由頗遠的山澗匯流而成,水是淡水,才可灌溉田地。但我相信或有地下泉眼,灌注到溪水中,長年湧出,瀦積為塘。

  往來的村民多了,舊橋不敷應用,便造新橋。橋畔開了新路,稱為「船街」。可見蓮溪雖淺,出海作業的小舢舨仍可由橋底出入,載來滿筐魚蟹。炊煙嬝嬝,魚香菜甜。夜間,船戶就把艇子泊在岸邊,有時就繫在蓮溪廟的地界石上。

  北面有俗稱蓮峯的望廈山,以一條狹長的沙洲接壤大陸,形成蓮莖和蓮苞。養分通過蓮莖由陸地輸送給花苞和蓮蓬。蓮溪,古地圖上那一衣帶水,則為芙蕖的一脈生息,漁耕之所賴。中國傳統士人以蓮花比喻人格清高的君子,世俗也在蓮花的形象上寄託了理想和美感。山水和人文,這是文化的一脈相通。

  所以蓮溪不種蓮不種藕也沒相干。然而時代巨輪無法倒退,人口密集帶來了環境污染。為了鋪設下水道,隔開污水和活流,蓮溪是否應繼續存在已成疑問。工程耗資不菲,老一輩村民首先目睹溪面收窄,再看見工人開土鑿石、灌漿鋪泥。新橋和舊橋既被拆卸,兩岸便連成一片社區。當蜿蜒曲折的河道拉直成為新路,沒有人忘記這裏曾經有一條橋。

  經歷了世界瘟疫大流行,二十年代的澳門,衞生的理念、手工業萌芽、道路的拓展,使半島北面的田畝日漸縮小,農業終於淡出。每次走過海邊新街,這一帶船廠放置的木材散發的霉味總嗆着我。我想到橋,架在水道上的木橋,橋下的舢舨。

  「到新橋了嗎?」「快了。」三輪車在榕樹下,慢慢跨過一條看不見的蓮溪,經過紅街市,進入一個平民落戶的社區。居民的上一輩也大多沒有從事漁農業,但新的地圖標記了上一代人的記憶:新橋區。而蓮花,早成了這個城市的象徵,燦爛地開着,迎向旭日。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