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自由談\妻子如衣服\李憶莙

時間:2020-07-13 04:24:12來源:大公報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是輕個人而重國群的。

  「國家認同」,是為人之道的要義。而國與群,家還不算是個「群」呢;群是社會,家在群裏。國與家雖有同構狀態的相應關係,但當忠孝兩難全時,選擇國,是毫無疑問的。國家是天地之大義。中國古代社會,男人既要盡忠於國家,又得盡孝於父母,卻讓夾縫中為人妻者,飽受折磨。

  沒有國哪來家?家與個人,又必然以家為重:沒有家,個人是不存在的。因此,一個不愛家,不孝敬父母,對兄弟手足之情不珍惜重視的人,被視為禽獸不如。又若有堂堂男子漢,為兒女私情而捨棄大好前程,那是沒出息。因為早有古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隨時可以換,破了亦可縫補。而手足是四肢,斷了,安可續?由此可見,舊時中國人是多麼的親情至上,血濃於水。做父母的,寧願見夫妻反目,也不願見到手足不和;離婚當然不是什麼好事,但卻不比手足相殘來得更教他們痛心疾首──本是同根生啊,相煎何太急?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之所以成這千古名言,不就是因為中國傳統觀念,重視親情超過夫妻感情嗎?儒家思想更以血源親情為大。兄弟是手足,是血源至親;而妻子再親,也是外姓人。即使不是真知灼見,也是言之有理。

  輕愛情重功名的中國傳統價值觀,一句「男兒志在四方」,便概括了男人的志氣所在。故而上京考試這一趟遠門,無論如何都得去的。至於那些自知無望金榜題名的,也得出門去做買賣。否則他家的門楣無論如何也光不起來。是以男人娶妻後,便得出門「放志」去。有幸的話,這被娶回來的女人,即成為有志男人背後的「深明大義」女人。也因為她的識大體,顧全大局,她男人便「出息」了──此乃「有幸」;而「不幸」的,則只得到個「鄉下髮妻」的虛有名分,守一輩子的活寡。

  遠的不說,就說新文學時期的那一批文豪巨匠吧,隨手拈來,便有魯迅之於朱安、徐志摩之於張幼儀、郁達夫之於孫荃。這些女人,她們個個都稱得上深明大義,情深義重。但最後都成了「衣服」,被丈夫換掉了。她們中有糾纏怨恨的,也有哀默心死的,惟擾攘多時,終於在歲月中驚覺耗掉的是有限的青春,在頹然心灰中接受事實……在那一刻,她們有什麼想法呢?是絕望於命運從此只有更壞,而不會更好?抑或心中懊喪,懷疑自己是否耽誤了男人的前程?她們的憋屈,卻又是驕傲的,因此她們的男人都是文豪巨匠。

  自古有言,成大事者,忠孝兩難全。有為的男人,自當有取捨。而這排名最末的兒女情長,竟然沒有她們的份。「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她們生命裏最美好的那段,竟是如此渺渺茫茫地便過去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