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棹歌閒聽兩三聲/李 夢

時間:2020-07-02 04:24:05來源:大公報

  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武夷放棹圖》/作者供圖

  方從義(一三○二至一三九三)是元末明初一位非常傳奇的畫家。他一生不願做官,以隱居出遊為樂,縱情山水,與文人雅士交遊往來,流傳後世的畫作雖然不多,卻每一幅都堪稱精品,其中便包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武夷放棹圖》。

  位於福建省的武夷山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由一片低山丘陵綿延而成。九曲溪自西向東,經歷九曲十八彎,蜿蜒流淌,與丘陵一同構成「丹山碧水」風景,有「奇秀甲東南」之譽。歷代吟詠武夷山的詩文眾多,其中南宋知名學者朱熹的《九曲棹歌》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九曲棹歌》共由十首七言詩連綴,在第一首引子之後,每一曲即是一首詩,不像一般的宋詩那樣講道理、發議論,而是寫景兼寫情,豐盈秀麗,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

  朱熹這首詩中有一句「棹歌閒聽兩三聲」,頗可用來形容方從義《武夷放棹圖》的風格,尤其以「閒」字極佳,在字裏行間,在筆鋒畫外,都意猶未盡。畫作為紙本立軸,右側有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呈現下窄上寬的奇怪樣貌,怪石嶙峋,佔據畫布近二分之一的面積。畫幅左側有岸有水,水上有一小舟,船上有兩人,一人撐船,一人靜坐船頭,正朝向那不可知的靜水深谷中去。右側高山的怪與左側水面的靜,建構一重奇異的反差,而水上小舟正是連結這兩重迥然不同情境的關鍵,雖用筆寥寥、墨色淺淡,卻是整幅作品的畫眼。

  放棹,重在一個「放」字,與「行舟」或「乘船」相比,多了幾分灑脫,以及隨性自在,與整幅畫的筆法與風格相若。畫作左上角由畫家親題數句,交代作畫起因,其中提到「仿巨然筆意圖此」,意思是說創作此畫時曾模仿五代宋初畫家巨然的筆法。在宋朝初年,北方山水劃分為南北兩派,北方山水畫氣勢雄偉,以荊浩和關仝為代表,南方山水畫秀麗清潤,以董源和巨然為代表,提倡平淡天真。而方從義此畫,正正沿循五代山水畫家中南方一派的發展脈絡,注重皴法,善用墨色濃淡渲染山勢,飄飄欲仙,而少塵俗之氣。舟行天地外,或許是不少中國古代文人的理想生活,而《武夷放棹圖》看似寫舟行水上,又何嘗不是寄託了畫家對於隱士人生的想望與追求呢?

  有些畫家寫乘舟,有時三兩結伴,突顯群居之樂,另一些畫家則只寫一舟,將其置於大山大水的空茫與闃寂中,突顯孤獨之樂。《武夷放棹圖》畫中,並沒有柳宗元在「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一詩中暗示的那種孤寂與悲涼,而是從孤獨裏尋找「自得其樂」的方法。因此,此畫無意呈示戚戚寂寂的觀感,而是強調「放棹」的韻律,強調景與人的互動,頗有「欸乃一聲山水綠」的盎然生機。後人用「放逸」形容這位元代畫家的書畫作品,「放」注重豁達,「逸」指向閒適,可謂十分恰切。

  此畫藏於故宮博物院之前,曾為張大千所有,與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以及董源的《瀟湘圖》並稱為「大風堂」藏畫鎮室之寶。張大千去國前往南美時,曾在香港出售這三幅國寶。其後,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趕到香港,從張大千好友手中購得三幅國寶級畫作,以免其流失海外。日後有人說,張大千以低價出售珍藏,實是希望國寶能留在中國境內。若我們相信此說,那也算一段重家國情懷的佳話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