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方寸硯台流溢着中國文化之美\資料圖片
宅家時間長了,翻出我長期收藏的古硯把玩欣賞亦成為一大樂趣。硯台亦稱為「研」,是中華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為中國文人必備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家們的心愛之物。我與古硯的緣分始於十六年前。那一年有一個在香港工作多年的台灣好友在返台之時,將一個皮箱連同一百多方古硯,作為禮物送給我留念。從此,那一方方雕工古樸,充滿文化與歷史韻味的古硯便迷住了我。之後,每至一地,我定抽空逛逛古玩市場,也成為上環摩羅廟街的常客。通過十多年的搜集和朋友的饋贈、交換,不知不覺間也收藏了近千方的古硯,橫跨唐、宋、元、明、清及民國各個朝代。有空時看看這些古硯,盪漾於歷史的山水花鳥之間,不吝是一種精神享受。
收藏古硯不僅成為一個人的愛好,更可以增強文化修養和歷史知識,還可以浸潤出你對古硯的特殊感覺。幾個收藏古硯的行家教我,收藏鑒別古硯有三大秘訣。其一是古硯具有「獨一性」。古硯全部是手工製作,由古代匠人耗費時日精雕而成。一些名硯與文人用硯,往往還鐫刻上詩文、名句。古硯沒有一枚是相同的,甚至相類的。
其二是要了解不同年代的古硯特點與歷史背景。硯台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仰韶遺址出土的磨盤和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鵝卵石石硯可視為是後世硯台的雛形。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魏晉至隋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硯是唐代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唐、宋時,硯台的造型更加多樣化。箕形硯在清代亦稱為「托手硯」,有時候古代文人可一手托硯,另一手於牆壁上書寫。另外,不同年代的雕工有不同的特色。像漢代雕刻藝術一般運用大寫意手法,雕刻自然、隨硯形,氣勢飽滿,形態誇張,其特點生動富有魅力。而唐代時期我國文化開放,宗教信仰自由,經濟發展與文化教育皆為鼎盛。受唐代審美文化影響,其雕工飽滿,有血有肉,刀法多為圓刀,古硯上雕刻的山水花草動物流動飄渺。因此,古硯不僅雕刻古樸、精心,更是富含文化、歷史。
其三,古硯看多了你會有一種特殊的感覺。這種感覺來源於硯台的布局、石質感、雕工、磨痕和文化歷史氣息。十年前,我到福建武夷山參觀了大理學家朱熹所建的紫陽書院。之後,我參觀一間古玩店,那裏收藏有一方清代浙派西泠八家之一的書畫家黃易的端硯。我眼前一亮:那方古硯,畫面設計精巧,一席茅屋,蒼松立於其後,依山傍水,一幅「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情畫意。此硯一看石質便知為廣東肇慶出產的端硯,石色青紫散布着圓形青綠色石眼,滑如玉,磨墨無聲,而且能發墨,墨色光亮如漆,能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不乾。黃易官至濟南同知,工詩,繪畫山水書法董源、巨然,淡墨簡單有金石韻味;花卉則宗惲壽平,饒有逸致;書法最精的為隸書,結體參鐘鼎法,頗古雅;篆刻師事丁敬,旁及秦漢宋元。黃易的傳世墨寶有《節臨石門頌軸》、《隸書軸》等。因為他與丁敬都研究金石學,兼擅篆刻,當時並稱為「丁黃」。遇到罕見的心儀古硯,我當即掏出重金,盤下此硯,成為我藏硯的最愛之一。
在中國文化中,硯台也經常成為文人墨客的交往之禮。新中國成立後,齊白石與同好書畫的湖南同鄉毛澤東成為好友。在開國大典前夕,齊白石曾精雕細刻了兩方「毛澤東」朱、白文壽山石名章,和一方宋代青石硯,請詩人艾青獻給毛澤東。這方硯台特別為毛澤東所看重,是他一直留在身邊使用的一方青石硯。
閒暇時慢慢欣賞不同年代的古硯,好像遊歷於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之中。硯台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載體,它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物化形態。近代藝術哲學大師丹納認為:「時代環境決定藝術種類,作品的產生取決於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可見,方寸之硯台,寄附着人們的美好心願,凝聚着中國人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市民情趣。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包括硯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國人的影響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