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畫外有音/誰在拉斐爾筆下陶醉/王 加

時間:2020-05-01 04:24:02來源:大公報

  身為詩人的雪萊對《聖塞茜莉亞的陶醉》的欣賞顯然處於純粹的審美層面。相比之下,被譽為「鋼琴之王」的弗朗茨.李斯特則應對這幅充滿音樂元素的祭壇畫有着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一八三八年,李斯特攜時任女友瑪莉.達古(Marie d'Agoult)伯爵夫人遊歷博洛尼亞時邂逅《聖塞茜莉亞的陶醉》,而後在一八三九年四月十四日《音樂公報》(Gazette Musicale)上寫給友人約瑟夫.德.奧提格(Joseph d'Ortigue)的公開信中提到:「……我一到博洛尼亞,便急匆匆趕往博物館。我快速地瀏覽了三間展廳……因為我迫切地想要一睹《聖塞茜莉亞的陶醉》。對我來說,讓你理解我觀畫的全部感受是很難甚至不可能的,尤其是當拉斐爾那奪目的天賦完全呈現在那張華麗的畫布上,而我則與它咫尺之距。」

  雖然李斯特在信中對其觀感有千言萬語卻盡在不言中,但身為作曲家的「鋼琴之王」自然深諳拉斐爾畫中蘊含的隱喻。畫面底部聖塞茜莉亞的腳下散落着一堆殘破的樂器:正中央低音維奧爾琴的面板上有多處明顯的劃痕,還僅有一條崩斷的弦捲曲着吊在琴上;旁邊是一把裂開口的笛子;琴後則是一個鼓面破損的小鼓。周圍還有三角鐵、鈸、鈴鼓等樂器凌亂地攤了一地,畫中沒有一件樂器是完好無損的,甚至連聖塞茜莉亞手中提着的便攜式管風琴都有兩個音管即將脫落。對所有材質刻畫都極盡逼真還原的拉斐爾顯然是有意描繪出物品的瑕疵。

  究其原因,畫家此舉應和贊助人達洛里奧的主觀要求有關──在空中六位天使聖潔的天籟之音面前,任何人世間實體樂器所發出的聲響均將黯然失色,而她所崇拜的音樂守護神聖塞茜莉亞自然會為來自天堂的天籟之音而毫不猶豫地拋棄凡塵享樂。拉斐爾巧妙地將散落在塵世凡間的破損樂器與漂浮在天空中無伴奏歌唱的天使們形成對立,並通過聖塞茜莉亞仰視出神的面部神情為她做出了心之所向的選擇。拉斐爾畫中那看似出神的抬眼一瞥之後成為了文藝復興肖像畫中的常用表情,而音樂則在《聖塞茜莉亞的陶醉》中被畫家以擬人化的形式作為人與神相通的交流途徑。

  拉斐爾通過傳神精道的刻畫讓聖塞茜莉亞陶醉於畫中天使無伴奏合唱的動人旋律中,而後世多位享譽世界的文人墨客如畫家瓦薩里、詩人雪萊、鋼琴家李斯特,甚至連德國大文豪歌德均拜倒在聖塞茜莉亞的石榴裙下。歌德在其一七八六年十月十九日的日記中寫到:

  「首先,拉斐爾筆下的聖塞茜莉亞。畫作和我所聽聞的完全脗合,如今我終於親眼得見。他總是能實現其他人嚮往卻徒勞無功的偉業……但為了能正確地理解拉斐爾,建立對他公正的評價而不是將其封神……我們有必要研究他的老師和前輩。這些人也同樣站在堅實的真理基礎上。勤奮且不安地,他們奠定了基礎,然後相互競爭一步步到達金字塔的頂端,直到最後憑藉勞動獲利,並啟發了一個天之驕子。拉斐爾將最後一塊石頭放在塔頂,沒人能夠比他站得更高,甚至持平。」

  音樂守護神陶醉於頭頂的天籟之音,文人墨客們沉醉於畫中的和諧美感,而能讓畫內外人皆如痴如醉的,想必也只有歌德口中的「天之驕子」拉斐爾手中那點睛之筆了。 (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