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化什錦\重新認識英若誠\素 素

時間:2019-11-11 04:24:06來源:大公報

  圖:英若誠自傳《水流雲在》\資料圖片

  原本對英若誠只有一點粗淺的印象,知道他是《大公報》創辦人英斂之的孫子,台灣大學外文系主任英千里的兒子,也知道他是傑出的表演藝術家和翻譯家,曾任中國文化部副部長,還知道他有一位出名的兒子英達,是中國第一部家庭情境喜劇的導演。日前讀了他的自傳《水流雲在》後,對於這位才氣橫溢的「英大學問」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後來在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的展覽中,具體而鮮明地見識他的踏實與擔當。

  英若誠在《水流雲在》中,以三年的牢獄之災揭開序幕,強調自己不想遵循自傳「從頭寫到尾」的慣例,別出心裁地從「一生中最離奇」經歷開始。他回顧囹圄生涯時不慍不火,讓人看到他在逆境中沉着冷靜、慎思明辨的一面。在物資極端匱乏的牢房中,他絞盡腦汁就地取材,自製毛筆、墨水、紙,以便記錄所思所聞。他相信術業有專攻,以獄友為師,即使是雕蟲小技也虛心就教,仔細詢問如何製醬、醃青椒、孵小雞、拌水泥等,有獄友告訴他如何溪流發電、製造假鴉片,他也洗耳恭聽,然後以蠅頭小字密密麻麻地詳實記載。他當時的用意是,萬一日後無法重拾戲劇表演,至少有幾技之長可以維生。由此可見他深思熟慮、謹小慎微的特質。

  《水流雲在》是英若誠的主觀陳述,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則客觀地呈現英若誠戲劇生涯的脈絡。該館設在首都劇場後面舊樓層的四樓,低調不起眼,卻是曖曖內含光,人藝六十多年的歷史精華盡收於此。近十五萬件藏品包括劇本、服裝、道具、舞台模型,還有劇作家、導演、場記的文稿、手記、墨寶等。館中幾幀英若誠的劇照,即使透過玻璃櫃,仍讓人感受到角色的神韻和魅力。英若誠在舞台上的表現有目共睹,而他在幕後努力的軌跡也陳列在側,只是沒人太在意。

  以《推銷員之死》為例,那是人藝的第一齣外國劇目,描述一個到處碰壁的推銷員,庸庸碌碌一事無成,最後為了幫助兒子籌措事業基金,以撞車自盡的方式詐取保險金。一九八三年英若誠完成劇本翻譯後,該劇作者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到北京親自擔任導演,首演結束時全場觀眾「掌聲雷動,經久不息」。展示櫃中精選的觀眾來信,激動地表述內心感觸,可見觀眾超越文化差異,融入情境。當時中國尚未有推銷、保險、分期付款等制度,大家對美國社會背景和美國人的思想心態理解有限,全仰賴米勒和英若誠諄諄引導,才能讓演員和幕後人員領略劇中深意,進而跨越東西隔閡,恰如其分地演繹人性共同的困境,撼動觀眾。

  美國的劇本搖身變成中國的舞台劇,過程龐雜繁瑣。文化移植需投擲很大的心力,才能避免水土不服。米英兩人分進合擊,循循善誘,展示櫃中的排演筆記和手稿可為明證。陳列的手稿《談如何理解劇本》,是英若誠講解為何此劇成為美國戲劇發展的里程碑,並詮釋其中的象徵意義。另外有數冊手稿是米勒的談話,都是英若誠居間傳譯解說,主題涵括該劇時代背景、角色的背景和動作、戲劇的靈魂,還有對舞台燈光的要求和詳細說明。這些筆記一字一句見證英若誠的不厭其煩、勞心勞力。

  英若誠不是坐而論道的空談之輩,而是起而躬行的實踐者,不但引入西方戲劇,也將《茶館》、《家》等經典名劇譯成英文,輸出海外。他在《水流雲在》的終篇中希望自己這一生的作為有益家國:「我不希望我與這個世界這段歷史的告別像是『灰飛煙滅』」。事實上,他的努力已經銘刻在中國戲劇史中。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