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林間動靜\李 夢

時間:2019-10-10 04:24:00來源:大公報

  圖:加拿大畫家Emily Carr畫作《森林深處》\作者供圖

  周末得閒,去南丫島小遊。晨早遊人稀少,又逢落雨,格外靜寂。在樹蔭遮罩的小徑散步,想到捷克作曲家德弗扎克(Antonín Dvorák,一八四一至一九○四)為大提琴和樂團寫的那首《寂靜的森林》(Silent Woods),繾綣綿長,正適合在這清幽林間靜賞。

  我們大多熟悉這位捷克民族樂派代表音樂家的《新世界》交響曲以及那些自波西米亞風格中汲取靈感的弦樂四重奏,而這首由大提琴及管弦樂團合作的五分鐘小曲雖短,同樣值得細聽。儘管德弗扎克自稱並不喜歡大提琴這種樂器,卻在一八九五年發表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亦是他的最後一部協奏曲。作曲家曾抱怨大提琴高音區和低音區的音色不夠漂亮,卻將這首三樂章大提琴曲目寫成難得名作,百多年後仍是一眾演奏者樂此不疲詮釋的經典,可見世事難料,緣分亦是再奇妙不過之事。

  《寂靜的森林》完成於這首大提琴協奏曲之前數年,原本是鋼琴四手聯彈組曲《來自波西米亞的森林》中第五首,後經作曲家相繼改編為大提琴與鋼琴、大提琴與樂團合作的兩個版本,其中尤以大提琴與樂團合作的版本聽來情感豐盈,浸染思鄉之情。之所以用「思鄉」來形容此曲意蘊,因改編曲目時,作曲家正身處異鄉,在成立不久的美國國家音樂學院擔任院長。在紐約異鄉的經歷,尤其是與美國黑人音樂家的交往以及對於傳統靈歌的探索,幫助德弗扎克寫下享負盛名的第九交響曲《新世界》以及弦樂四重奏作品《美國》,同樣讓他有機會隔着時空回望故鄉點滴。

  全曲時長不過五分鐘,卻起承轉合結構完整,由大提琴獨奏引出開篇,旋律極富抒情性,獨奏樂器聲部與樂團唱和,弦樂聲部與長笛模擬山中泉流及鳥鳴,時而熱烈奔放,時而低徊繾綣、暗藏愁緒。獨奏大提琴彷彿獨行旅人,於林間遊走,眼見風景流轉,直至走離森林後,回望綠意深淺、霧氣氤氳神秘,別有一種悵惘寥落之意。

  相較而言,貝多芬在第六交響曲《田園》中描摹的森林景致,則少了些落寞與懷想,添多幾分飽滿的激情與憧憬。該曲與貝多芬另一部偉大交響曲《英雄》創作於同時,卻表現出不同的情感基調:《英雄》華麗、莊嚴,旋律間彌散雄壯的氣息;而《田園》精巧、柔美,筆觸間滿是溫情和愛意。創作《田園》時,貝多芬曾住在維也納城郊小城海利根斯塔德,那裏有山有水,安然愜意。日日在林間小徑散步,給予作曲家不少創作靈感,他曾經說:「靈感是不請自來的,在室外、在森林、在散步、在靜夜、在心情愉快時,我可以輕易抓住這些靈感。」

  作曲家甚至少見地為這部交響曲的不同章節列明副題,從第一樂章的「來到鄉間時的愉快心情」,到第二、三樂章的「溪畔景色」和「村民的快樂聚會」,再到「暴風雨」之後以「牧歌,風雨過後的喜悅和感激之心」為題的最末樂章,聽者宛若跟隨作曲家行走山水之間,眼見陰晴光暗不同風景,最終抵達牧歌般的開闊與自在。大雨過,陰雲消散,陽光普照,眼前一爿歡愉。《田園》雖說與《英雄》在表意方法上迥然不同,卻都直陳作曲家昂揚積極心境,是面對困境及曲折、仍要「扼住命運咽喉」的無畏與勇氣。

  林間漫步,有人思鄉慨嘆,有人跋涉不息、終因遇見叢林之外的新天地而激動不已。四時風景,陰晴雪雨,相似的山林風光呈現多變景象,作曲家落筆時不單摹景,亦表意抒情,坦陳心事。山水與林木之間的熱鬧或安寧,澎湃或含蓄,不止是引人流連的自然美景,同樣映照作曲家與百多年後賞樂你我的點滴心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