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自由談\小眾\姚文冬

時間:2019-10-07 04:23:52來源:大公報

  圖:京劇是中國的國粹\資料圖片

  我們的京劇小票房,有鼓師,也有琴師,演唱者也行當齊全,但是,我們沒有觀眾,或者說,觀眾就是我們自己。即使在公園、河邊演唱,遊人那麼多,卻鮮有停下來看一看、聽一聽的。業餘的小票房和專業院團可謂「遙相呼應」,同時反映了京劇的現狀,據說,劇院裏的演出,也是觀眾寥寥,「大演大賠,小演小賠」。我不禁想到了一個詞:小眾。不可否認,京劇已成為小眾藝術。

  詩歌也是。有人寫詩,但沒人看詩;看詩的人,基本就是那些寫詩的人。這個時代誰還讀詩呢──詩人、編輯、評論家。還有不寫詩的人會買一本詩集看嗎?詩人東籬說過一句「風趣」的話,那是接待一位前來討教的詩歌作者,東籬沒有和他談詩,而是說了四個字:「歡迎寫詩!」這話,幽默裏透着無奈,甚至還有感激的成分。是啊,寫詩、讀詩的人太少了,怎能不感激他。

  毋庸置疑,京劇是國粹,詩歌更是文學的精粹,也都曾是大眾的寵兒。清末以來,京劇幾乎成為流行文化的代表,從王公大臣到販夫走卒,都喜歡看,也都能哼幾句。戲園子門口,買票的排成長隊,聽說梅老闆、程老闆、馬老闆來了,更是一票難求。而且,誰也沒把京劇當成多麼高雅的藝術,它是屬於民間的、大眾的,就像現在的流行歌曲。詩歌也是,盛唐就不必說了,歷朝歷代,何曾少過詩歌?近處看,上世紀八十年代,不說是全民寫詩、讀詩,但愛詩的人也如過江之鯽。一些耳熟能詳的大詩人,多是在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如今,當然也有優秀詩人,但他們的名字對民眾是陌生的。

  小眾,並不是貶義詞,相反,它唯美、獨立、深邃,體現了文化的高層次,儘管理解、接受、愛好它的群體只是少數。我的理解,小眾也分為兩種:一種是與生俱來的。比如淺絳彩,是晚清到民國初年燒製的一種瓷器,將中國書畫藝術的「三絕」──詩、書、畫表現於瓷器之上,創造了瓷畫的新境界。只是存在了不過五十餘年,傳世藏品少,知道的人也少,在瓷器的研究、收藏領域,是典型的小眾。另一種,則是從大眾「瘦」成了小眾。比如京劇和詩歌。

  這「瘦」下來的小眾,從繁華走向了落寞,孑然獨立,因而有了一種孤寂、凜冽、高貴的美。猶如秋後的花園,綠葉枯黃、群芳凋零,但在秋陽之下、枯枝爛葉中,仍有一朵小黃花璀然綻放,有着別樣的美。它遠離了喧嘩和浮躁,靜默、低調、內斂,唯美。喜歡小眾藝術的人,迷醉其中,相互出示自己的情感、技巧、創作和收藏,傲然、自得。比如我,聽到京胡一響,陰霾就散了,心就醉了。

  每個時代自有其合理的選擇。唐詩的時代過去了十幾個世紀,不再有人寫那樣的詩了,但唐詩一首也沒有死。京劇不會消亡,總會有前仆後繼的小眾群體喜歡着它,就像海子走了,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還在。小眾是永不消失的存在。喜歡小眾的人,都有一顆靜謐、懂得、痴迷的素雅之心。有段時間,我曾嘲笑過幾個詩人朋友:這個時代,還在寫詩,傻不傻?如今卻認為,他們是多麼值得敬重的一個群體。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