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香江憶記\歐美車曾主導本港的士業\過來人

時間:2019-04-24 03:17:52來源:大公報

  圖:上世紀六十年代本港的士都以歐洲汽車為主\作者供圖

  上周本欄提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本港的士業大部分都採用分帳制,而為了致公平原則,當時使用的機械式計程表都有計算總營業額的功能,每一更的司機在收工時只要按下總計的按鈕,就會自動計算出當次更期的總營業額,車主與司機就憑這個數目去進行分帳,成為業界不成文規定,從來不會發生爭議。

  當年的士從業員還有一個規矩,就是每一更司機收工時,都要完成兩件事:(1)為油缸加滿柴油;(2)將車輛內外清洗乾淨。為了做好這兩件事,當時的交更時段(每日凌晨及下午四時至五時),油站一帶路面都會停泊大量的士,而司機都進行同一樣的動作──洗車,蔚為奇觀。

  本港油價一直以來都是柴油低於汽油,而為了節省成本,自從有的士出現,業界都傾向選用柴油引擎車款,但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歐美汽車雄霸世界市場,因此本港的士業界亦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絕大部分採用來自歐洲的產品,當時較流行的的士車款包括有英國的「摩利士」(MORRIS)、「柯士甸」(AUSTIN)、「牛屎忽」(OXFORD)、「希路文」(HILLMAN)、法國的「標緻」(PEUGOET)、德國的「平治」(BENZ)、意大利的「快意」(FIAT)以及少量來自澳洲的「澳普」(OPEL,後期改譯「歐寶」)和美國的「道濟」(DODGE)等,當中有四座位,也有五座位,但以後者居多。

  直至七十年代,日本汽車業發圍,大量日本製造的汽車開始以廉價推向世界市場,本港當然也成為一個推銷目標,當時屬於日本國營的「日產(NISSAN)汽車公司」開始在日本本土市場大量推售的士車款,並且大受當地業界歡迎,於是乘勝追擊,透過代理商將的士車款引入本港,由於售價遠低於毆洲車款,操控較歐洲車款靈活,加上耗油量低和最關鍵的零件充足便宜,令本港業界開始轉向採用「日產」的士,並且在幾年間完全雄霸整個香港的士市場,令本港成為清一色「日產」的士天下。

  在七十年代後期,由於世界出現燃油危機,國際油價飆升,本港的士業界都想方設法節省成本開支,本身體積龐大的「日產」的士開始受到衝擊,一些體積較小的車款開始乘機進行滲透,例如屬於「豐田」(TOYOTA)旗下的「大發」(DAIHATSU)汽車向業界推介只能乘坐四人的兩廂式設計小型汽車「卓麗」(CHARADE),成為本港有史以來最迷你的計程車。其他日本車廠眼見「大發」成功,也紛紛向業界傾銷小型車款,當中包括「三菱」(MITSUBISHI)的LANCER,「五十鈴」(ISUZU)的GEMINI等。不過,隨着石油危機紓緩,業界又開始採購車廂較大和較舒適的車款,使四座位的士走向式微,最終全部退出市場。而「豐田」汽車亦趁勢推出更美觀、更耐用的「皇冠」的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