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接觸最多的應該是家裏人和朋友。
「家裏人」,就是一個家庭裏的組成人員;除去家人以外的,都可以視為朋友。「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把兩者很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打仗親兄弟」、「為朋友兩脇插刀」,則道出兩者的重要性。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同這兩方面人的接觸密度會有所不同,但都不可或缺。如何對待他們,才能始終親密和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應該是每個人都要認真考慮和實踐的事情。
家人,當然是指祖父母、父母親、兄弟姐妹、配偶及子孫等親人,也就是一般講的「直系親屬」。家庭裏一定會有不同的輩分,還會有長幼。中國對長幼有很多傳統和規矩,一般也對之視為天經地義,習以為常。朋友,大家也都會明白是指同學、同事、事業和日常交往中接觸到的人員,就是我說的「家人以外」的所有人,屬於相知或者不是非常相知的熟人。「朋友」之間的親密度不同,相交中有遠有近,但多會以禮相待,互相幫助。「家人」和「朋友」有內外之別。無需諱言,對待「家人」和對待「朋友」,必然有親疏和感情上的明顯差別。至於「莫逆之交」類的朋友,相互關係可能勝過家人,則另當別論。
我以為,如果能夠「把家裏人當成朋友、把朋友當成家裏人」,並在實踐中切實做到如此,應該可以使得這樣的相互關係保持親近、和諧。如果能夠將之形成習慣,持之以恆,就會有利個人,有利家庭,有利社會。
我想說的「把家人當朋友,把朋友當家人」,不是要「混淆」兩者之間的界限,而是指在日常相處中應該把自己置放在什麼位置上的基本考慮和行動標準,目的在於如何相知、相容、相悅,又能使得家庭、社會更加和睦、和諧、和平。
我很贊同「做人不要過分強調自己身份」的理解。每個人在家庭裏,在社會上,都會有自己的「身份」,輩分、職位是其明顯標誌。「不強調身份」,當然不是不要身份。承認身份,意識到自己的身份,還是必須要有的,這是起碼的規矩和法則。「不強調」,只是不要過分使用身份的「權威」、「地位」,而是應該平等地對待他人。我是「兒子」、「孫子」,但我不屈從;我是「父親」、「祖父」,但我不擺譜;我是「部下」、「下屬」,但我不卑不亢,我是「領導」,但我不居高臨下。或者說,懂得身份,不強調身份,處處以「尊重、平等、禮貌、道理」對待家人,對待朋友,當是幫助每個人成身、立身、影身的法寶。
可以直言不諱地說,我在這樣考慮,也在盡量這樣實踐,因為覺得它符合文明,不違背傳統。幾十年來,在家裏,我把父母、弟妹、配偶、兒孫都當作「朋友」,敬重他們,對每個人盡到自己不同「身份」的責任,但不對任何人使用「權威」,也不干預屬於他們每個人「自己的事務」,因而受到普遍的信任、尊重;在社會上,我把所有見到的人都當作「家人」,對他們以禮、以誠相待,予以理解,予以可能的幫助,也同樣得到各方明顯、突出的信任、尊重。其間,我給別人以好處,收到了更多的回應,讓我愉快,讓我成長。
經歷和經驗告訴我,「把家人當朋友,把朋友當家人」,不僅行得通,而且效果明顯,大有可為。我把它簡單歸納,告訴親朋好友,告訴世人,讓大家知道我的思考和實踐,或許還可以產生正面的些許家庭影響和社會效益。
我覺得,我的這個意識不應該是幻想,也不是「痴人說夢」。
順便告訴各位的是,此稿在發出前曾在我的大家庭內通過微信方式進行過討論,集思了廣益,思想連同文字都得到了全家近五十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