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西北部,也就是巴拿馬運河太平洋一側出海口處,有一條用挖掘運河的淤土堆積而成的堤,全長近十公里,後被改造成一條公路,連接到離岸最近的島上。因為是巴拿馬人喜歡積聚的地方,還很受外國遊客的青睞,我以前在巴拿馬城常住期間也曾多次單獨或者帶國內來的團組去那裏散步、觀景,給我的印象比較深。
此次再去,讓我真的大吃一驚,有點不敢相信。長堤擴大了許多,還向外延伸,將運河出海口外面相距不遠的另兩個小島也連接了起來,加上沿堤兩側綠化帶的改造,以及諸多娛樂、餐飲、酒吧、商舖和運動設施的湧現,儼然成為了一個美麗、壯觀、完整、方便的旅遊勝地,難怪總是車水馬龍,人流如織。
據介紹,「阿馬多爾長堤」(Tique Amador),是為了紀念巴拿馬從哥倫比亞獨立出來的三位先驅者之一、首任總統阿馬多爾(Manuel Amador),體現的是對歷史的尊重和厚愛。
我把它視為「長堤文化」,因為它確實能夠給人帶來一種多元文化的盛宴和感受。此外,在長堤的入口處,還新添有紀念被美國侵佔者殺害的巴拿馬愛國青年紀念碑、「多樣性生物博物館」等愛國題材的建築物,加上堤旁的運河,遠處雄偉的美洲大橋,無不給人以多方面的歷史沉澱和滄桑感。置身長堤,感知歷史,體會文化,享受美麗的景色和清新潔淨的空氣,確實算得上是在享受快樂、脫憂的瞬間。
我再到巴拿馬後的第一個星期裏,不同的朋友幾度帶我去了長堤,有他們的主動,也有我的提示。我們在堤上漫步,盪自行車,逛商店,看日落同時觀月升,飲咖啡,用刨冰消熱,欣賞不同年齡層次的男男女女成群結隊、攜家帶口地騎車、散步,特別是觀看堤的西側往返的巨型貨輪,扭頭再眺東側不遠處填海新起新區上的高大、漂亮、新穎、別致的建築群,還有一眼難以盡收眼底的遊艇俱樂部,真的讓我感到震撼,不亦樂乎,有點忘我,不忍離去。回憶以往,兩相比較,巴拿馬城的變化確實太大,讓人聯想到美國人撤走後的巴拿馬人自主建設和發展國家的能力和才智。我的一位華人朋友這樣對我說,不少對巴拿馬人管理國家的能力抱有懷疑態度的人離走後都後悔了,紛紛在考慮如何能夠再返回來。我對此深信無疑。
在長堤上,人來人往,密度很大;車水馬龍,往返如梭;人們的年齡不同,膚色各異,認識不認識的都會笑臉相迎,舉手致意;自行車道和汽車道雖有分界,但時有交叉,出現輕微擦蹭在所難免。然而,卻見不到爭吵打鬧,更沒有什麼嚴重事故發生,人們多會互相尊重,相互禮讓。即便有所碰撞,都會互致歉意,一笑而過,各自分去,顯示出文明素養。
文化傳承歷史,文化帶動創新。集休閒、餐飲、健身、購物的「阿馬多爾長堤」彰顯的是文化,雖只是一角,但能讓人感動,能讓人醒悟。
就時間而言,一九九九年年末過去的時間並不久,但從阿馬多爾長堤驗證出來的巴拿馬變化,讓人瞠目結舌,驚嘆不已。當然,人們會更期待巴拿馬的未來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