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藝術的跨界闡釋\吳念茲

時間:2019-01-21 03:17:52來源:大公報

  前段時間在香港藝術中心參加了一場有趣的展覽,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贊助。此語雙關,「過去識」既是重新認識過去,又鼓勵觀眾走進作品,通過親身參與從接收者轉變為創造者,某種程度上說,後者是一切展覽最重要的目標。被動「感受」只是把觀眾設定為信息接收者,了解一件展品所要傳達的意義後,就算是看完了;然而主動「參與」則是引導觀眾進入創作的過程,可了解藝術家的設想、表達方式,又能夠加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像力。過去我一直希望認真研究詩的策展,因為一首詩如果僅僅是印刷出來或者由作家手寫,而後展示在會場裏,它的生命幾乎是被取消的,與書籍閱讀無異,故而詩的策展必須是對詩的闡釋與再創造,最好是用新的藝術形式去理解原文的意義乃至將其重新「翻譯」出來。

  時隔三年,香港作家也斯的紀錄片《東西》將在港大再度放映,他的詩就和不少藝術媒介跨界合作。而影片提到也斯的兩句話,正好借用來形容不同藝術的相互闡釋——也斯說,「我的朋友都有我性格的一面,你看到他們,將他們組合起來,就是我的性格了」,用一種藝術翻譯另一種藝術,它們之間必須建立起可靠、親密的友誼,教人見得到它們惺惺相惜之處。另一句形容也斯在嶺南大學教書育人的話更令人觸動:「用生命影響生命」。藝術語言的闡釋不是把概念照搬、傳遞出來,更重要的是感受原有對象的生命整體,並通過自身生命的演繹、身體力行以講述自己的理解。設計師又一山人把也斯的兩首詩各製成紅酒瓶,時裝設計師黃惠霞為也斯小說《剪紙》兩位女主角設計服裝,飲食文化學者蕭欣浩親手用香港本地食材來烹飪一道也斯所寫《馬賽的魚湯》,瑞士爵士樂手趙錫美在也斯追思會上把《兩人壽司》演繹出了絕妙旋律,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則是舞蹈家梅卓燕在詮釋也斯《蓮葉》組詩時的動人舞姿。

  這次文學館的展覽同樣是文學和視覺藝術的跨界合作,以「氣味相投」為主題,以五味「辛、酸、甘、苦、鹹」、四氣「寒、熱、溫、涼」組織九對作者和藝術家的合作,多數是先有文學作品,後以視覺藝術再創造,除了黃仁逵,先有裝置作品後寫文章繼續發揮。「氣味相投」恰恰正應了也斯對朋友的提法,文字和視覺藝術的合作是基於共鳴和友誼的。比如周漢輝《辣三章.戒辣》,辣先與平淡生活對應,後與繁忙勞作後人臉上的紅光與汗聯繫起來,不動聲色地敘說一個人生活中所期待的精彩、滋味,一點一點被現實中的苦澀、艱辛取代。藝術家王天仁用雕塑來詮釋它,他從詩中選取手推車等意象,同時特意選用廢舊回收的卡板、鏽跡斑斑的鐵鏟等材料。觀者從成品可以聯想到,一個走了大半天而感到疲倦的人躺在手推車的箱子上休憩,另一人盤腿坐在路邊,肩上擱着舊毛巾,而臉上(即滿是鏽跡的鐵鏟)同樣顯見倦容。另外有兩個人彷彿是鐵鍋裏的鏟,學習用彼此擦出的火花把生活炒熱。這一組作為第一組作品放在展廳最外端是合適的,以最直觀的形象提供超出文字、物質材料以外的想像空間,讓觀者進入狀態,自行把背後的故事組織起來。展覽的最後一個環節「如是我聞」,十二個瓦煲裝有十二種味道,我們可以分別去聞,寫下自己的記憶和感受。臨走前,我竟從牆上找出了一首觀者即興創作的詩呢。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