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脊醫的原理是什麼?/註冊脊醫 侯雪琳

時間:2018-12-18 03:18:06來源:大公報

  一名工人因為失去部分聽力,聽不到手表指針跳動,亦聽不到街外的車聲。直至十七年後,他被僱主發現他的頸椎有一節異常突起,詢問下告知,原來他當年搬運貨物時用錯姿勢,後頸「啵」的一聲,自此便失去聽力。僱主於是運用手療法為他的頸椎進行矯正並成功令他恢復聽覺。這事件發生在百多年前的美國,亦是近代脊醫起源,故事中的僱主就是醫生D.D.Palmer,其後他更創立脊醫學院,並一直發展至今。

  脊醫的治療範圍其實相當廣泛,包括神經、肌肉及關節相關的疾病,上述醫治耳聾就是其中一個神經出現問題的例子。脊醫的治理概念是通過治療以恢復整個脊骨上各個關節,達到紓通神經壓力的效果。因為神經系統是由腦部開始,經過脊骨將神經線分布到全身不同的器官及肌肉,而脊骨就是神經線的管道,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卡住信號的傳導,影響整個神經系統。通過脊醫的手法治療,可以重啟通道,當神經系統運作正常的時候,身體的自愈功能就會從而增強。

  不用藥物、不用打針、不用手術,脊醫主要通過脊椎矯正或手療法,亦有人稱之為「啪骨」來為病人提供治療。目標是將一些卡住、活動性被降低的關節打開,當關節的活動性被恢復,周邊的神經及肌肉的壓力就會降低,神經系統的運作就會回復正常。有助保持最佳健康,同時避免不必要的藥物或手術。

  作為註冊脊醫,並曾經在多國執業,見證中西文化的差異。美國人經常去看脊醫,而且脊醫診所開到成行成市。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脊骨普遍存在問題,而是他們將看脊醫視之為一個定期保健的項目,每隔一兩個星期就會到脊醫診所做一節脊骨矯正。但相對而言,港人多數理解脊醫為一個醫療項目,出現嚴重問題才會去求診。其實定期進行脊骨矯正可以有助身體的復原能力,更可紓緩肌肉壓力,有興趣的讀者們不妨瀏覽更多關於脊醫的資訊。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