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永遠的Pina Bausch/一 雯

時間:2018-10-22 03:17:04來源:大公報

  圖:德國編舞家Pina Bausch  作者供圖

  當我們談論藝術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敏感而痛苦」首先在我的腦海一閃而過,再而就是外柔內剛的德國編舞家翩娜.包殊(Pina Bausch)富有力量的舞姿。

  Pina Bausch有很多美譽,比如「舞蹈劇場」創立者、「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知道她是因為熱愛跳舞的母親,二○○七年曾為了一睹偶像而遠赴北京,觀看Pina帶來的舞劇《穆勒咖啡館》和《春之祭》。當時已六十七歲的她是首次且唯一一次來內地演出,兩年後被查出罹患癌症的五天後驟然離世,令母親頗長一段時間沉浸在悲傷中。仍記得去年香港藝術節邀來了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同樣是上演《穆勒咖啡館》和《春之祭》,開始很猶豫到底要不要看沒有Pina Bausch的《穆勒咖啡館》,而沒有Pina Bausch的烏帕塔舞蹈劇場會否依舊如一的精彩嗎?當然我的好奇心戰勝疑問,決定購票,並事先在網上看了Pina演出過的版本。這不僅是為了做功課,也希望劇團的繼承人能延續她的精神。

  編作於一九七八年的《穆勒咖啡館》是Pina最私密的作品,以她兒童時代在父母經營的咖啡館所見所聞來構築:舞台上的咖啡館裏,幾張咖啡桌,卻散布着許多椅子,冷清得就像打烊了,只有寥寥數人。其中最顯眼的是一位身穿睡裙夢囈般地舞弄雙手的女性角色,引領觀眾進入夢境般的世界,這一極端疏離、鬼魂般的角色,原由Pina本人演出,並且一演就是幾十年。另一位女性角色也是一襲白色輕透長裙,還有一位與她關係既緊張又甜蜜的男性,他們亦追逐亦逃避、亦擁抱亦撕裂着,暴力像強加的束縛,包圍住親密相擁的兩人。而一旁緊閉雙眼的鬼魂般女性,微微顫抖着身軀,向前伸起雙手彷彿像是想阻止、又像是渴求些什麼,某種孩童的不安與無奈,對成人世界無法理解的淡淡傷痛,就此展開。之後出現了一位戴着紅色假髮,腳踩高跟鞋,小碎步跑來跑去的女性。她跟隨着那位男子,在他離去的角落驚慌失措地徘徊,男子煩躁不安……最後,還有另一也許是咖啡館侍者適時搬動椅子,像在維持着秩序,也像是人們記憶中對事物不解的惆悵旁觀情緒。舞者看似漫不經心的動作,卻隱藏着動人的力量。

  《穆勒咖啡館》沒有故事情節,一對對舞者以纖細敏感的特質和純粹的肢體動作展示了男女的愛情轇轕和人性糾結。Pina從童稚之眼出發,將童年時的經驗呈現在舞台上。有人說,它充滿難以言喻的悲傷;也有人認為它格外振奮人心。這樣迥異的解讀也正如Pina Bausch作品常見的矛盾情緒:孤立與需求,殘忍與堅韌,熱情與同情。

  我常在想,藝術家為什麼有異於常人?看過許多藝術大師的傳記,發現他/她們的共同特點是天生敏銳,對人生百態一種本能的理解,既可以美輪美奐,也可以痛苦不堪。Pina Bausch亦是如此。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