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梅花之城/陸春祥

時間:2018-10-17 03:16:55來源:大公報

  四

  說梅城,不得不說陸游。

  其實,在陸游之前,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一○四九年),他的高祖陸軫就曾做過睦州知州。陸軫在明州、湖州、越州任上都留有良好的政績,睦州知州結束回京,升任吏部尚書。陸軫七十七歲去世,朝廷贈太傅、諫議大夫。

  梅城舊有「世美祠」,供奉着陸軫的遺像,陸游的《先太傅遺像》這樣寫:「以公自讚道帽羽服像,刻之堅珉,慰邦人無窮之思」。從陸游的描寫上看,他應該仔細觀察過高祖的遺像,這像刻在堅硬的玉石上,道帽羽服,肅穆莊嚴,州人常常進祠膜拜緬懷。

  陸游到梅城的時候,睦州早改稱嚴州了。

  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一一八六年),陸游出任嚴州知州,此時,梅城已經變成這個國家中的重要城市了,被稱為「京畿三輔」,是首都的直轄州府。陸游出發前,孝宗曾接見並勉勵他:嚴陵山水極美,公事之餘,卿可前往遊覽賦詠啊。年逾花甲的陸游在梅城做了三年的市長,公務繁忙,迎來送往不斷,深感體力不支,他從心底裏羨慕范仲淹,范是那麼瀟灑,還寫十絕,而他卻是「桐廬朝暮苦匆匆,瀟灑寧能與昔同。堆案文書生眼黑,人京車馬漲紅塵」(《讀范文正瀟灑桐廬郡詩戲書》),頗有如現代公務員說的那種忙,堆成山的文件讓人看得眼發黑,星期六一定不休息,星期日休息不一定。

  雖如此,年老的陸市長依舊勤勉,他體察民情,極重視農事農耕,嚴州的各縣鄉,田間地頭,經常有他的影子出現,僅我的家鄉桐廬,他就留下二十多首詩,我最喜歡他這一首《魚浦》:

  桐廬處處是新詩,魚浦江山天下稀。

  安得移家常住此,隨潮入縣伴潮歸。

  嚴州這一片大地,處處都是怡人的景色,生機勃勃,有江有山,江是大江秀江,山是峻山俊山,真想將整個家都安在此,做個平平常常的老百姓。

  宋王朝的組織部門安排官員也有趣,宋理宗寶慶二年(公元一二二六年)十一月,陸家出了第三位知州,陸游最小的兒子陸子遹,也以奉議郎的身份知嚴州。

  嚴州是南宋時期善本書的重要出版地之一,宋版嚴州本,「墨黑如漆,字大如錢」,校讎精良,刻印精細,是宋刻本中的上品。據資料,現存世的八十餘種宋版嚴州本,多藏於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皆為國寶級珍品,如《藝文類聚》嚴州本,為唯一傳世刻本,彌足珍貴。

  陸游自然十分重視出版業,他曾主持刻印了八十卷的《南史》,還重刻《世說新語》《劉賓客(禹錫)集》等。陸游父子,在嚴州共刻印了二十三種陸游的作品,總卷數達到三百四十一卷。《劍南詩稿》《續稿》《老學庵筆記》的初刻本,均在嚴州問世。

  嚴州的出版業一直繁榮,一直延續到清代。

  我們進梅城嚴州府路的青柯亭參觀。朱睦卿指着院裏那棵老桂花樹對大家說:這裏原來是嚴州府衙的後院,這棵桂花樹,宋代就有了,估計在一千年以上,趙起杲就在這裏刻印了著名的《聊齋志異》。

  乾隆三十年(公元一七六五年),蒲松齡的老鄉,山東萊陽人趙起杲調任嚴州知府。此前,他曾意外得到兩冊《聊齋》的手抄本,十分珍惜,後來,他又在福建和北京找到兩個抄本,互相校勘,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本子。他調到了有刻印傳統的嚴州,一下子激起了要刻印這部書的決心。他請來專業人士擔任編輯,多方籌措資金,十二卷本刻成。正準備續刻餘下的四卷時,趙突然病逝在府學監督考試任上,他應該是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好官。半年後,在朋友們的大力幫助下,十六卷本的《聊齋志異》終於完成出版。

  因刻印書籍,本來就不寬裕的趙知府,耗盡了家財,以致死後不能歸鄉入土。新安江畔有趙起杲的墓,不過,人們已無法確切知道它在何處,我猜,唯有浩蕩的江水,陪伴着他那墳上的青青墓草。

  五

  三江口有座歷史悠久的南峰塔,和梅城隔江對望。

  南峰塔高約三十七點五米,七層八角,空心塔磚,內有盤旋樓梯通向塔頂。該塔的年紀差不多和梅城同齡,始建於三國,毀於隋,現塔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一五四八年)重建,塔下有碑,碑文為明嘉靖都御史胡宗憲所撰。

  我們登上南峰塔望遠,烏龍山逶迤連綿而遠接天際,富春江銜新安江、蘭江闊波向前,塔下有碩大梅苑,白梅、紅梅、青梅、花梅、蠟梅,五十幾個品種,數千株梅花,將南峰層層點染。

  梅花盛開的季節,這座江南古城的千年文脈和城脈似乎一下子被激發了,梅城的靈魂頓時鮮活無比。

(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