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舊書刊與香港研究/蘇昕仁

時間:2018-10-15 03:16:47來源:大公報

  圖:《舊書刊中的香港身世》涵蓋文學、歷史、報業發展等方方面面 作者供圖

  「香港文學」作為課題,其歷史並沒有想像中漫長,人們自覺地甚至系統地收集香港本地文學素材並加以研究,至少也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才陸續開展。一九八五年梁秉鈞回港大任教於英文及比較文學系,當時打算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便是做香港文化的題目,隨即遭到文學院的反對,且不提香港文學,他回憶道,那時即便香港文化也不算正經的學術研究題目。除此以外我們可以找到一些事實依據,比如一九八五年香港大學舉辦香港文學研討會,一九八六年劉以鬯為首的香港文學研究會宣告成立,一九八七年香港中文大學有了香港文學研究室,一九八八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召開。然而,香港文學自然遠不止是八十年代的創作成果,若從源頭論,須追溯到上世紀二十、三十年代,在五四文學風潮的影響下,香港本地也出現了一批新文學的青年作者,他們除了投稿給內地的刊物,也在香港籌辦自己的刊物,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鐵馬》、《島上》、《激流》、《紅豆》、《小齒輪》、《今日詩歌》等相繼創刊,正式掀開了香港文學的序幕。只不過,從香港新文學寫作的發軔,一直到香港文學成為學術課題甚至學科,中間至少相差了五十年,這一巨大的鴻溝給後人的研究製造了許多不便,首當其衝的就是早期資料的收集工作。

  身為港大孔安道紀念圖書館首任館長,楊國雄就是最早參與到這一工作的文化人士之一,現在我們可以見到的著述包括《香港身世文字本拼圖》、《香港戰前報業》、《舊書刊中的香港身世》等。據小思回憶,楊先生求「材」心切,努力尋求各種管道收集、回購香港文化的早期資料,又仔細劃類、整理圖書館的收藏,對於現時該館的規模和影響力,他功不可沒。

  《舊書刊中的香港身世》文如其名,並非局限在文學、文化,所設五輯關照到了社會歷史,婦女、鄉族、工人和學生等不同階層,也介紹了戰前的香港報業,以及由清末至七七事變期間新舊文藝的交替。而文中涉及到的早期文藝期刊現多數收藏在港大孔安道紀念圖書館。楊國雄特別討論了文藝期刊的重要性,他認為文藝作品、副刊只是報紙的附屬品,專著往往只涉及個別人,期刊則既可觀察一個時期的寫作面貌,同時因為文藝期刊只面向文藝愛好者故而在經濟來源、辦刊方向與質素上更純粹、專注。

  即便我們尚未步入圖書館,只在楊先生這部書中,已可看到許多珍貴、有趣的材料。比方說香港現存最早的文藝期刊《中外小說林》是原廣州《粵東小說林》自一九○七年遷來香港,其辦刊旨趣可謂上接晚清變法維新、下啟五四新文化運動各自的思潮主張,如寄望文學能夠「稍盡啟迪國民之義務。詞旨以覺迷自任,諧論諷時,務令普通社會,均能領略歡迎,為文明之先導」。此外,《小說星期刊》一九二五年第二期刊載許夢留《新詩的地位》一文,於五四以降文言與白話、新舊詩之爭是一補充論述,包括新詩就是一種自由詩體、不割裂新舊詩也鼓勵新詩克服阻礙適應新的時代環境等。如果說要了解香港早期的文藝創作環境,《鐵馬》雖只出版一期,當中的編後語卻是極好的材料。它談到生活環境的流俗化、文人的經濟狀況、言必由衷的寫作觀等。當然,此書展示的刊物影像,部分設計極富個性與創造力,值得今人再回頭欣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