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臨屋區隨回歸消失/過來人

時間:2018-08-01 03:16:57來源:

  圖:臨時房屋區曾經是不少香港人的回憶作者供圖

  香港公屋短缺問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浮現,因建樓需時,當時的港英政府為了解決燃眉之急,在港九新界一些有待發展的土地上,興建一個又一個的臨時房屋區(人們後來稱之為安置區)。在全盛時期,全港共興建了八十多個臨時房屋區,被視為港英政府解決居住問題的權宜之計。

  在臨時房屋區未出現之前,政府已經嘗試以批地形式撥出土地給予市民興建房屋,這些政府稱作平房區或特別區。雖然這樣做能解決一部分房屋問題,但仍然有大量市民居住在危險的木屋區內,港英政府有見及此,在一九八五年開始,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興建臨時房屋區安置有關居民。

  臨時房屋區的建築很簡單,勝在建築期短,初期興建的是單層鐵皮屋,後來因需求殷切,才改為兩層複式,雖然可以遮風擋雨,但由於電力不足以容許居民安裝空調設備,所以夏天的日子特別難熬。這些臨時房屋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獨立洗手間,居民要依靠公廁解決問題,所以衛生環境受到詬病,當中不少更出現鼠患,兒童被老鼠咬傷的新聞時有所聞。由於大部分臨時房屋區都位處有待發展地段,因此被安置入住的居民都自稱為「開荒牛」,交通不便之外,還要忍受火警威脅,箇中苦處實不足為外人道。但儘管如此,全盛時期曾有多達四萬多戶共十三萬多人居住,為香港市民提供大量居住單位。

  隨着時代進步,臨時房屋區的居住環境已經不合時宜。回歸後,特區政府在一九九八年宣布全面清拆臨屋區,直至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位於西貢的最後一個臨屋區——沙角尾臨屋區清拆行動正式完成,標誌着臨時房屋正式在港消失,在清拆臨屋之後,特區政府在原有土地上大量興建新型公共房屋,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