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怪論」妙筆黃兆均\張茅

時間:2018-07-29 03:16:28來源:

  圖:黃永玉為黃兆均畫像\作者供圖

  「怪論」,本港報紙一種特殊的文體。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報紙副刊出現「怪論」欄目,《新生晚報》的「怪論連篇」,《新晚報》的「橫眉語」,《明報》的「三蘇怪論」,老一輩讀者今日談起,尚津津有味。

  怪論之怪,形式上,正言若反,香港人所說的「講反話」,棄一本正經論政及社會民生,以嬉笑怒罵,辛辣、風趣、幽默指點社會百態;文字運用方面,以「三及第」的語言表達。白話文、文言文、廣東話混合,故稱「三及第」。香港的粥店有「及第粥」,內有豬肝、粉腸、豬肚、瘦肉,從「及第粥」至「及第文章」的現世,也真諧趣,「及第文章」尤是香港首創文風。

  報人中以寫怪論深得讀者喜愛的,有兩支健筆,一為三蘇,一為無牌議員。

  三蘇五十年代初,在《新生晚報》寫「怪論連篇」專欄,應該說尚有梁寬。出主意是梁寬,兩人同時寫,「經紀日記」也是梁寬先寫,寫了不久就不寫了,才由三蘇寫下去,筆名經紀拉。兩人先後在這家晚報輪流做總編輯。梁寬原是老大公報人,在《新生晚報》退休後移居美國,以梁厚甫筆名替《星島日報》及新加坡《南洋商報》寫國際時事分析文章而名聲大起。至於《明報》的「三蘇怪論」,遲至六十年代刊出,後由哈公接筆,哈公又因故棄寫,王亭之寫過一段短時間。

  三蘇即作家高雄,有筆名「小生姓高」,其餘筆名頗多,有吳起、史得、經紀拉、但丁、石狗公,後來多用三蘇,他在《新晚報》寫小說用史得、但丁,「但丁遊天堂」刊於小說版「天方夜譚」;替《大公報》的「小說林」寫連載小說「石狗公日記」用石狗公。石狗公是一種魚,當年我往鯉魚門海面釣魚,常釣得石狗公。這種魚身長三、四吋,身形似石斑,石斑是貴價海鮮,石狗公充作石斑,諷刺香港社會有一類中產或小資產的階層,充當大財團的大班,四處混錢混地位。

  高雄多產,替多家報紙寫連載小說,左中右不同立場都用他的稿,一天寫過萬字,行家傳聞他在麻雀枱上寫稿,一邊叫胡,一邊寫稿。類似的多產作家還有唐人(嚴慶澍,嚴浩父親,《新晚報》高層,與羅孚共事,「金陵春夢」長卷式作者,現代小說筆名阮朗等近十個),唐人每日在不同報社寫多篇連載小說,日寫過萬字,一部分在發稿的每一段空間寫作。

  校對高雄的稿件很棘手,《新晚報》當時只有一位校對員看懂他的字,別的沒有辦法,校對主任便指定高雄的稿由這位校對員去做,校對員形容高雄的字「似水蛇春」,字字相連,筆畫甚簡,有時靠估。他只承認寫稿似車衫,即家庭式衣車,左手推稿紙,右手不移動拿筆寫字,不承認一邊打麻雀一邊寫稿。

  另一支怪論健筆為「無牌議員」,專欄「橫眉語」作者黃兆均。

  《新晚報》創刊時,主要副刊「下午茶座」,多由名家執筆,葉靈鳳的隨筆,宋玉(王季友)打油詩「醉酩兵丁」、梁慧如(梁羽生)「文藝雜談」等。其中怪論專欄「橫眉語」,編排在報眉下面,版面最頂的位置。作者「無牌議員」,即為資深報人黃兆均,日常幽默風趣。

  黃兆均起用「無牌議員」筆名堪稱一絕,五十年代港英政府的立法局,由官守議員與非官守議員組成,布政司、財政司、律政司等政府高官,為當然官守議員;英資怡和集團、太古集團、九龍倉集團、滙豐銀行等各集團眾大班,是必然的非官守議員,最後,立法局主席憲制指定由港督出任,構成英國話事的一言堂立法局,沒有一把市民聲音。那好,作者自封「無牌議員」,你高官在立法局攞正皇家牌,高談闊論,說一口皇話,我「無牌議員」,說話由我,揮斥方猶,諷刺時弊,替升斗市民口吐冤氣,文章嬉笑怒罵,語調幽默風趣,針針到肉,雖有人不快,奈何不得,怪論的張力,有些時候比一般論政文章更易深入市民之心,「無牌議員」之名遂在讀者中叫座。

  讀者愛讀怪論,因「三及第」文字俏皮,一句話或一段落,夾雜了白話、文言、廣東骨,維肖維妙,常常惹人發噱,笑在肚裏。

  「無牌議員」與三蘇相對而言,「無牌議員」的文章用廣東話較多,例如,針對一面倒支持港府倒行施逆的,指其為「冇腰骨」、說話不算數的官「冇口齒」、救災不力部門「一鑊泡」、官員一唱一和「扯貓尾」、追捕小販「一仆一碌」、公屋小到無法轉身如「頂趾鞋」,這些市民常用口語,耳熟能詳,引起共鳴。

  文章又夾雜文言文,如第一人稱的吾、余、予;第二人稱的汝,爾;第三人稱的其、之等等。之、乎、者、也、言、哉、焉、矣、曰的文言文虛詞與白話串句,如「汝等市民」,諷刺政府文告中常用的字眼,視市民如奴僕。

  黃兆均多用「廣東骨」,因是「香港仔」,二戰前在名校皇仁書院畢業,名副其實的「書院仔」,社會上的俗語平日聽慣了,用來得心應手。三蘇文章高手,畢竟是江浙人,有些「廣東骨」恐怕聽不明白。

  黃兆均在副刊「下午茶座」寫怪論「橫眉語」的同時,另有專欄「童言集」,筆名「無忌」,合起來成「童言無忌」,足見他使用筆名一如「無牌議員」很有心思。「童言集」是小框文章,每日三則,每則不超出一百字,約束在五十字以內,三言兩語,諷刺時弊,反映民情,往往一針見血。他的怪論有相當讀者,思維常有新意,文筆瀟灑,卻在本地報史被忽略。

  黃兆均在報界資歷很深,皇仁書院畢業後,一九四一年日軍佔領香港,他離港輾轉經粵北徒步至桂林,進《廣西日報》,先後做過採訪及翻譯,桂林淪陷,轉赴重慶,進入《時事新報》。抗戰勝利,他遊走於西北,再抵上海,經新聞界名人金仲華推薦,為「民主同盟」的政黨刊物《民主》撰寫國際時事述評,再在上海市政府新聞處任職。一九五○年《新晚報》創刊,黃兆均任採訪部主任,以唐先筆名在第三版本港新聞寫短評「未晚談」,這時期共事的有羅孚、嚴慶澍(嚴浩父親)、劉芃如(劉天蘭父親)、金庸、梁羽生等。六十年代中,《東方月刊》英文雜誌出版,總編輯是原來《新晚報》翻譯主任劉芃如,劉芃如應邀赴埃及參加國慶活動不幸飛機失事,死於空難,黃兆均轉至《東方地平線》。六十年代中期,《大公報》創辦英文版《大公報》,讀者對象是外國人士及不懂中文的中國人,黃兆均出任副總編輯。

  黃兆均在一九六一年以《新晚報》記者身份,飛往日內瓦,採訪中、美、蘇、英、法等十三國外長出席的「日內瓦」會議,解決老撾問題,除了新聞報道,他兼寫散文式的通訊「萊夢湖的早晨」等,文筆清麗,選入作家文集《新綠集》出版,文風別於他的怪論。羅孚最後一篇手稿,正是悼念這位昔日共事的怪論主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