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重塑傳統.水墨變奏/鄧海超

時間:2018-07-23 03:16:54來源:

  ──管偉邦的水墨畫意象    

  圖:水墨畫家管偉邦    作者供圖

  中國繪畫有超逾千年的悠長傳統,歷代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將國畫藝術觀念、題材、技巧、風格推至極峰。二十世紀又湧現了多種變革運動:傳統派畫家力求新風,嶺南畫派將國畫現代化,東西求索的畫家以西潤中,以至六、七十年代呂壽琨的「新水墨運動」和劉國松的「現代水墨」,開放改革後內地的「實驗水墨」,均令中國畫延續發展,拓境開新。如何在輝煌傳統和現代精神中擷取養分,破立之間成一家之言,是每一位水墨畫家面對的課題。在芸芸新一代的香港水墨畫家中,管偉邦是能變法傳統,自立門戶的代表性畫家之一。

  管偉邦(1974年生)是1996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畢業生。中學時期在體藝中學修讀基本視藝課程,包括西方藝術、油畫、素描等。在藝術系四年制課程中,他基本上對立體藝術興趣不大,而較專注於平面藝術,尤其是中國書畫方面。初期修讀的是基礎通識課程,其時系主任是李潤桓,教授國畫基礎如山水、花卉、書法、現代水墨;其他教授包括鄭明,教授山水、書法及教美術史的莫家良等。第二年他開始從學於重臨藝術系作訪問的藝術家周士心。作為一位傳統國畫家,周士心的教學方法較傾向傳統,傳授國畫概念、筆墨技巧、設色方法。管氏從他初學四君子畫、四時花卉和作寫生;以及山水─尤其是樹石雲水畫境和如何造境,注意四季的色彩雲煙變化各有不同。管偉邦從他學會怎樣看一張畫及背後美學思想;也認識到文人畫的精要;而周氏文人儒雅的學養性情,亦令他心儀。在他記憶中印象猶新的是周氏曾提點到:「(要有)三不同:與古人不同、與時人不同、與自己不同。」即是說從事藝術,必須脫離臨摹,變通古今,更要自省求新,開闢個人風格。

  然而管偉邦又覺得在年歲上,周老師與他相隔兩、三代。他開始思索應怎樣與老師不同、與自己不同。他不急於創新,但要本於一己的心態去畫而盡量不受其他影響。他再修讀藝術碩士課程,涉獵香港新水墨大師呂壽琨的作品風格,得到啟發,探究傳統與創新的關係及路向,同時也旁聽李潤桓、唐錦騰的科目,後者令他領會到工筆畫的技巧。2002年他獲碩士學位,但個人風格仍未確立。直至2003年他已掌握熟練的國畫技巧,開始建立獨具創意的風格,而此亦與2000年後香港藝術市場逐漸興起,策展人、畫廊及藝術博覽提供更多機會給藝術家展出作品有關。管氏需因應他們的策展理念和要求邁向更多元的發展路向。2009年他獲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

  管偉邦精擅繪畫山水竹石,但不限於單純的平面敘述式描繪,更多時候是改變了平面性如卷軸形式的局限而予以更多表達和組合的可能,也注入其他跨媒體元素和在不同物料媒材上演繹筆墨和題材格式。例如作品《意.境》(2009)是移印了傳統畫譜《芥子園畫譜》勾描山石、雲煙的頁子,加上自己以淡墨和留白的筆墨空間描繪山水雲煙的繪本,意境空濛飄渺,殊具文人畫意境。他更置放耳機,錄有風聲、水聲的聲音裝置,令觀者彷彿聆聽自然天籟音聲,重塑傳統文人山水那種卧遊山水、天人合一的意象精神。其另一組作品《清風徐來》(2013)則在中國團扇上以青綠設色描繪竹子,具有元人如管道昇畫竹的情韻意象;並以機械裝置驅動團扇搧動,令人感到清風徐來的動感。

  其後他創製了以淡雅水墨將山水描畫在唐裝衫上的系列新作,意境空靈飄逸;穿在身上有如在山水中可遊、可居的境界。管偉邦又時將國畫的格局形式加以變更以營造新意境。其源自《詩經》命題的大型畫作《菉竹猗猗》(2014),以有如工筆的細緻點線和深淺有致的青綠設色描畫大片竹林,清新之氣襲人而來,感到竹林清風的幽深怡人。這幀作品以九十六屏畫作拼合而成,有若窗框外望的竹林格局。管氏覺得在生活中,我們是透過各種框架切割觀看各種景物意象,於是嘗試用此形式表現自然。在另一些作品中他亦將屏幅高低組合成山水意象,形成特殊的視覺變化效果。在他的創作理念中,接觸和感受自然是最重要的,而藝術家不同時期的創作,正反映了管偉邦已脫離傳統國畫格調,將得自周士心文人意象和傳統筆墨,藉着各種形式和物料加以轉易而重塑山水傳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